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在《康熙王朝》中为何康熙没有善,清朝历史上真的有周培公这个人吗》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 1、在《康熙王朝》中,为何康熙没有善待大功臣周培公
- 2、清朝历史上真的有周培公这个人吗他真的那么厉害吗
- 3、《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 4、周培公为什么会被康熙抛弃
- 5、周培公简介 周培公介绍
- 6、周培公为大清立下了不世之功,为何以悲剧收场
- 7、揭秘:他绘制大清朝地图:清史上真正的周培公
- 8、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个怎样的人
- 9、周培公的历史原型是谁
- 10、周培公简介
在《康熙王朝》中,为何康熙没有善待大功臣周培公
《康熙王朝》中,陈道明饰演的康熙,尽显帝王本色,一个人撑起了整部剧,每个历史事件都有相应的主人翁。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周培公可谓是一个传奇。周培公本来是流落街头的书生,因朱国治推荐而受到康熙的赏识。在最辉煌的时候,周培公被康熙发配到盛京。这背后的原因,康熙也有难言的苦衷。
第一,平定三藩是盖世奇功,而周培公却是汉人。自从清军入关以来,满汉之间就存在隔阂,这种不信任从朝堂到民间普遍存在。周培公立下大功,必然是加官晋爵,满清权贵就会起猜忌之心,明珠和索额图已经明里暗里弹劾周培公,甚至对康熙有所不满。周培公功高盖世,康熙为了照顾满人的情绪,只好鸟尽弓藏。将周培公安置到盛京,也是为了让他远离争斗,可以起到保护与监视的作用。
第二,盛京战略地位重要。在清军入关前,盛京是满清的政治中心,入关后盛京是满人的后方根据地。康熙朝,满清的边患问题出现,西边的蒙古与北边的沙俄虎视眈眈。盛京是康熙解决北部问题的桥头堡,要稳定北方必须经营好盛京。盛京是提督掌握盛京的军事大权,负责整军备战和北方的防卫工作。康熙将周培公放在盛京当提督,也是对周培公军事才能的赏识。只是没有想到周培公是南方人,到了北方水土不服,驻守盛京十年,终于倒下了。
在盛京的十年,周培公也没闲着,不仅做好了本职工作,而且绘制出大清最全的地图,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培公去世后,康熙亲自为其守灵。帝王守灵,这或许是康熙能够给周培公最大的殊荣。
当一个帝王太难了,既要用人也要防人,既要拉拢一群人也要排挤一批人还要平衡各个山头。康熙在用周培公的时候,也要防着他,还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帝王用人如同下棋,周培公待在盛京才能将康熙的利益最大化。
清朝历史上真的有周培公这个人吗他真的那么厉害吗
历史上的周培公真实存在,是清朝历史上有勇有谋的名将。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公元1673年,吴三桂发动三番叛乱,此时,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周培公与图海兵临王辅臣城下,15门红衣大炮轰城一个时辰后,周培公下令停止炮击,这是因为他不想过多的伤及城内的无辜老百姓。于是为了劝想王辅臣,他毛遂自荐,只身前往城内,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一番说辞过后,王辅臣愿意归顺,周培公也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功劳,被康熙提拔为参议道台。
后来蒙古族首领葛尔丹起兵反清,周培公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判调呈送往京城。他又被康熙皇帝任命为圣经提督,奉命戍守边疆。
周培公死后,曾与其共事的图海评价他为:为母舍生之孝,为国捐躯之忠。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导演塑造了一个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周培公的形象。在电视剧里,周培公的主要功劳一是率领几千士兵,战胜了查哈尔王的几万铁骑;二是担任抚远大将军,平定了陕西王辅臣的叛乱;三是举荐了姚启圣,要知道,姚启圣是康熙皇帝收复台湾的功臣名将。但是这些故事情节都是作家二月河先生,根据历史所演绎出来的。
翻开史书,我们发现历史上真正的周培公,他最大的功劳是上文我们提到过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劝降了王辅臣,因此升任了道台。二月河的小说《康熙王朝》中虚构了很多人物,根据历史所演绎的周培公的个人故事,仅仅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有趣性和可读性,也就是说虚构了这些情节,仅仅是为了让历史更加有趣而已,如果对真实的历史感兴趣,可以去查找相关的史书去研究。
《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周培公,中国历史上明末清初人物,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平定察哈尔和吴三桂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挽大清于危难之中。他曾绘制了《清全图》。
历史上真的有周培公这个人物,电视剧都是根据历史改编,除了像那种玄幻小说,一般是臆想出来的人物,像这种历史影视剧,都是有可追溯的人物。不然怎么可能那些编剧这么有想象力,贯穿整个情节,还能想象出一个这么厉害的人物出来。
历史上的周培公本名昌,字沛公。如影视剧所演,一般是康熙皇帝身边的谋臣。曾经最高官位曾达到盛京提都。在三潘之乱时,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割据平凉占山为王的王府城。
而周培公如一般的英雄人物一样,一声坎坷。周培公幼年丧父,他的母亲孙夫人也殉难而死,只剩周培公一人,十岁变孤身一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靠一副一个小官进入了京城,因为有实力不久便声名赫赫,担任内职供奉。
而他就如电视剧所演一般,最受人们记住的就是劝降辅臣,在康熙十三年间,吴三桂发动三潘之乱,许多反叛相应呼应。康熙皇帝和周培公迅速做出应对。调兵遣将去往西北的边防重地,而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的,就是王府城的叛军,而最后的结局我们也知道,周培公劝服了叛军。
在立下了平定叛军的功劳之后,周培公却不能被满洲的贵族所包容,最后被贬到气候严寒的盛京。直到台湾一直不断的侵扰中原地区,朝廷再次遇到危险的时候,康熙才又想到了周培公,又想让周培公率兵领将打仗。
周培公为什么会被康熙抛弃
周培公是清朝明臣,在为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功勋卓著,但是周培公却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康熙帝的重用,之后一直没有进入到朝廷的权力中心,以至于慢慢的被康熙帝所抛弃,康熙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政见不合、宁折不弯
周培公是一个正直的人,这点不仅从他为官之道可以看出,更可以从他获得康熙器重的方式中体现。他明明可以靠伍次友的举荐信就能得到康熙重用,但是却偏偏隐瞒举荐信,而是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康熙认可。
可见,周培公也是一个自傲之人,周培公在获得康熙的重用后,经常为了坚持自己的真理而不惜和康熙争论,虽然多次证明他的见解是正确的,但是却多次让康熙有些下不来台。
性格耿直、刚正不阿
之所以被康熙抛弃,是因为康熙觉得周培公此人虽然能力过人,但是却性格过于刚直,是非太过分明,而且多次不顾康熙的面子而提出和康熙不一致的意见。如果让周培公长期掌握了核心兵权,担心会有一日,周培公再次出现和康熙意见不同时,会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而违反康熙的旨意,于是,便把周培公调出了权力中心。
有功高震主之嫌
周培协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之前,手中握有兵力三十万,是当时朝廷的第一重将。在周培公的领兵之下打败了察哈尔王,平定了平凉,成功劝降了王辅臣,接着乘胜追击打败了吴三桂,是平定三藩之乱的大功臣。于是,自古以来,但凡功高盖主的功臣都会面临一个处境,即是遭到其他臣子嫉妒和帝王的猜忌。加上周培公为人正直,平时里不少得罪其他大臣和康熙,所以,更是逃不出这个处境。
因此,即使康熙知道周培公能力过人,而且很多情况下和自己争论,也是为了朝廷,为了天下百姓。但是康熙毕竟是帝王,他要臣子不仅能为自己解忧,也需要臣子对自己服从。
同时,满汉之分在当时的朝局中仍然还是很严重,于是,最终康熙还是抛弃了这位帮自己平定三藩的大功臣。
周培公简介 周培公介绍
1、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2、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成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担任内阁供奉。
周培公为大清立下了不世之功,为何以悲剧收场
周培公文武全才,用康熙的话讲: 周培公为大清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为何会以悲剧收场? 这是由周培公根深蒂固的儒学思想和封建传统酝酿的一个政治悲剧, 这个悲剧一开始就贯穿着周培公的一生。
起初,周培公由康熙的启蒙老师伍次友引荐。亲笔书信给当朝重臣明珠,可周培公不屑于此条路谋取富贵和功名,将这封价抵万金的荐书给入京伸冤的小姑娘写了诉状。这是周培公心中儒家思想的直接体现。可能他忘了英雄不问出处这个道理,明珠一开始便是攀龙附凤之人,索额图也是权贵之人。 谁跳出了这个圈子,必会为这个圈子所不容,所以一开始周培公就注定政途坎坷,必会为权贵所不容。
当然这样的周培公正是康熙喜欢的,康熙何尝不想朝中人人都是周培公,可是政治体系不允许,政治集团不允许。 当吴三桂势如破竹,大清岌岌可危之时,周培公挺身而出,为大清困局解危开创新篇,此时的周培公是一生的顶峰。为什么索额图、明珠不能当此重任,因为索额图和明珠都有所顾忌。 假如战败冲锋陷阵必死无疑,假如和谈签订城下之盟。领兵大将也必须作为一个政治的牺牲品送上断头台。 索额图和明珠深谙此理,皆不愿冒此大险。周培公成为有胆有识的不二人选,有当时朝廷的全力支持。周培公立下不世之功名留青史。可是满汉之争让周培公不得不早早退出,因为索额图、明珠都不会允许一个汉人建立的功业骑在自己的头顶。这是封建传统的淋漓尽致的体现。
同样,假如不是大清岌岌可危,君臣一心,大清举全国之力支持周培公,他定不会凯旋得胜。康熙深知,周培公才能出众, 可是如果由周培公处理政务,必会处处为人掣肘。 因为周培公曲解了君子不党的含义。他选择与索额图和明珠分庭抗礼。必会其二人所不容,两个政治团体一定会将周培公淹没在政治的海洋。
周培公是不幸的,因为他带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宏图大志被抛下了 历史 的马车。同时周培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千古一帝康熙,让他驰骋沙场,立下不世之功,千古留名,不枉一生。
揭秘:他绘制大清朝地图:清史上真正的周培公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率领一帮纨绔子弟,消灭了察哈尔叛军,劝降了王辅臣。因满汉有别,朝中大臣忌惮周培公受到重用,满族重臣开始排挤他。康熙帝无奈之下,只好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周培公在冰天雪地之地,难以承受恶劣的天气,最终病倒。康熙来到盛京之后,见到了重病已久的周培公,周培公向康熙献上他花费十年之久绘制的大清疆域图。康熙帝后悔当年将他放到冰天雪地的盛京,在周培公死后,停朝一次,为其守灵。
以上是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接下来我要说一下史上真正的周培公。本文不是要说《康熙王朝》有多假,而是想与大家一起看看史上的周培公。《清史稿》记载:“昌,字培公,荆门诸生。好奇计。佐振武将军吴丹有劳,以七品官录用。图海次潼关,以策干之,客诸幕。辅臣所署置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皆昌乡人,屡劝辅臣反正,以蜡丸告昌,昌白图海。……”
周培公身世可怜,年幼丧父,有个母亲,李自成攻入城后,其母殉难而死。从此,周培公孤身一人,落魄无依,成了州卒小吏。在那个年代,要想发达,是要依附一部分人的,这一点也是古往今来不变的定律。周培公依附显贵,跟随其进京,这也算是有了个好差事。在内阁干了很多年,周培公也没能再进一步。一个 *** ,在清朝朝廷里,想出头真的很难。周培公清楚这一点,他也无可奈何。到了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这次叛乱,成为了周培公一生的转折点 。
康熙帝调遣大军,从江西、浙江、陕西、甘肃等地阻击吴军,围剿耿精忠、王辅臣叛军。陕甘地区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吴三桂的叛军还是其次,重要的是对清廷构成直接威胁的王辅臣叛军。因此,康熙帝恩威并用、剿抚结合,想尽快扑灭王辅臣的叛乱。
康熙十五年,康熙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骁勇善战,完全不把清军放在眼里,清军也很惧怕王辅臣。图海到平凉之后,诸将纷纷 *** 攻城。周培公向图海献上取平凉城的计策,图海认为可行,于是召他为幕僚。周培公审时度势,提出陕西关中地区是天下脊梁,吴三桂这次造反不及时从云南取道四川进取陕西,而盘踞在湘鄂之间与荆襄官兵对峙,实是大错。王辅臣跟随吴三桂造反,举足轻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势所逼和舍不得高官厚禄。如果朝廷派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投降朝廷。图海听周培公之言后,认为此举最为合适,图海也不想与王辅臣对抗,赢了还好,输了就剩下砍头了。
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与周培公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辅臣举棋不定。他们将这一消息传送给周培公。周培公了解了王辅臣的真实想法后,主动请缨劝降。图海本来就找不到合适的人去谈判,这下好了,周培公自告奋勇。于是,图海上奏此事。康熙帝传谕周培公进京,在乾清宫召见。听完周培公的想法后,康熙帝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一品衔,赐穿黄马褂,携带诏书,前往平凉招抚。事情正如周培公所想,一切都很顺利。王辅臣派龚荣遇率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其子王吉贞及总兵等上缴吴三桂投递的信函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接受清廷招抚。
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嘉奖有功之臣,周培公却不恋权位,只提了一个要求,他的母亲孙氏以父死殉节,他要为母请旌(忠孝节义之人向朝廷请求表扬)。图海不忘周培公的功劳,特奏请康熙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对周培公母亲孙氏予以嘉封。康熙十五年,清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帝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
此后,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之后,到山东任职。后因与总兵意见不合,在任三年后,辞官回乡。康熙二十九年,蒙古噶尔丹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希望复出,得知噶尔丹反清后,向朝廷上奏平叛条呈。康熙帝采纳了周培公的建议,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康熙四十年,周培公卒于盛京提督任上,年69岁。纵观周培公一生,做了三件事,一是劝降王辅臣;二是为母亲请旌;三是盛京戍边。三件事,用两个字便可概括,一是孝;二是忠。
也许你会认为周培公不该劝降王辅臣,应该助吴三桂一臂之力。不过,我认为,周培公做的对,他为了天下苍生计,为了老百姓不再受到战火的袭扰。劝降王辅臣,并非坏事。就算让那个当年出卖自己民族的吴三桂当上皇帝又能如何?何况他没有那个实力。主动请求戍边,这是周培公的忠,不在乎自己的得失,一心为了国家的安定,此等忠义之士,不是我们所期望见到的吗?!至于说《皇舆全览图》,这图的确是大清最精最全的地图,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最精最全之图。但它并非周培公绘制,而是康熙帝授意传教士所作,完成于平噶尔丹之后。
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个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的人。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而且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对参战的汉将分别论功行赏,委以重任,多方鼓励和奖赏,使他们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周培公对奖赏只有一个要求:母亲孙氏以父死殉节,望皇上能为母请旌。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
扩展资料:
文学作品
周培公的文学形象主要出现在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中。小说中的康熙帝少年时代之良师益友——虚构角色伍次友向纳兰明珠推荐其进京寻求功名。
然周耿直,不屑曲于权贵而望殿试入朝参政。终因试中未避讳康熙之名“玄”字而被赶出考场,却在流落街头时得康熙偶然发现并举任,成为康熙身边最重要的谋臣,立下诸多功勋。最终康熙因满臣不满将其调往盛京,多年后因病身故。
周培公的历史原型是谁
历史上的周培公,原名叫周昌,字培公,是湖北荆门人,小时候家里来了两股土匪。第一股叫李自成起义军,把他爹弄死了。第二股叫张献忠起义军,过了几年把他妈又逼死了。周培公成了孤儿,还好在家里还有人照顾,读书识字,考中秀才,成了诸生,诸生就是再怎么考也考不上,省里弄个学校给你培训。周培公一看这不是办法,扔下老婆孩子,去北边京城谋生了。周培公由于多少有点功名和学问,巴结个权贵,竟然进了皇宫当差,他在皇宫干什么呢?搞史学研究。具体点就是历史记录员,负责《实录》的誊写工作。《实录》就相当于备忘录,专门记载皇帝和大臣的活动,比如每天皇帝接见了谁,都说了什么,皇帝上朝时跟大臣讨论了啥国家大事儿,都要一一记录下来。后来,赶上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叛乱,周培公心中大喜,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他辞去国史馆的工作,进入军中。你问我怎么知道周培公心中大喜的,他写了诗。这时候,康熙命令图海带着一万家奴去平察哈尔王数万骑兵。没错,历史上,康熙缺少兵马,是图海建议他启用上万家奴的,至于孝庄太后有没有掺和我就不知道了。图海平了察哈尔王后,康熙接着让他去平王辅臣。此时,周培公在一个叫吴丹的将军的幕府里,吴丹归图海统领,图海听说周培公很有谋略,横刀夺爱,从吴丹那里把周培公调到自己幕府里了。周培公和图海才真正是千里马和伯乐,在此之前,康熙都不知道有周培公这号人。打王辅臣的时候,图海跟部将和幕僚们商量怎么办?有人建议用大炮轰了平凉城。图海不愿意,说老百姓是无辜的。这时候周培公说,他有几个老乡在平凉城,是王辅臣的手下,愿意去劝降王辅臣。这么大的事儿,图海一个人决定不了,便写了个折子给康熙,让周培公带着去京城,由康熙亲自定夺。周培公又回到北京,见了康熙,这是周培公第一次见康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见康熙。康熙看了折子,又听了周培公的计划,同意了。周培公马不停蹄又赶回甘肃,他回禀图海后,单枪匹马进了平凉城。不得不说,周培公确实有胆有识,敢一个人去千军万马的敌军老窝。王辅臣也不是傻子,算得上老奸巨猾,他不能凭周培公空口无凭的一番言语,就相信图海,得谈判。就这样,周培公开始在平凉城内外两地频繁周折来回,这一番劝降,可费了周培公不少唾沫,不过,王辅臣最后还是降了。周培公梦想的建功立业终于达成,在康熙那里也赢得有才华有计谋的美名。平定三藩后,论功行赏,图海向康熙大力推荐周培公,还要康熙把周培公的母亲封为诰命夫人,周培公也表示,要以朝廷的名义厚葬他的父母,康熙一高兴,全都准奏。后来,周培公又跟着图海西征,不知道打谁,反正跟着图海又去打了一仗,打完仗,周培公在军中就没啥大作用了。图海再次向康熙推荐周培公,让周培公去朝廷里当官。结果,康熙大笔一挥,把周培公封为山东布政使参议道。有人脑袋懵了,啥是布政使,啥是参议道?布政使好理解,明朝就有了,明清两个朝代,一个省最大的官是巡抚或者总督,巡抚下面是布政使和按察使。巡抚或总督相当于省长或书记,一个省里所有事儿基本都管,巡抚之下的布政使,相当于专管财税和行政的常务副省长,按察使相当于公安厅长。这布政使参议道,就是布政使的副手,参议道这个官职,专管布政使手底下具体某一件事儿。比如管河道的,粮道的,收税的,或者某几个州县的道的,各种具体的活都有一个参议道管,相当于具体分管某件事的副省长。周培公被分管到登莱道,就是今天的烟台和威海,这俩地方是山东沿海地区,就地图上山东半岛突出来的那块,这下明白了,周培公管的是海防。说白了,周培公就是管理烟台和威海这片区域海防的道台大人。结果,周培公在这个地方干了三年,就跟同事发生矛盾,辞官回家了。周培公跟谁发生了矛盾呢?当地的总兵官。有人又说了,总兵,总兵,整天听这个名字,这到底是个啥官?总兵官明朝就已有,打仗的时候,朝廷空降一个总兵,带领一个区域的几乎所有兵力,它上边,最多就有个总制、总督、督师这种朝廷空降的钦差大臣,其实总兵官也是空降带兵的,只不过明朝老是空降这那的,后来总兵官反而下去了。到了清朝,总兵就多了,一开始有83个,凡地方上的兵马,主要是绿营兵,不分州县,能编成一个营的兵力的,都有个总兵,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周培公是海防道台,是地方行政官员,为了搞海防,怎么也得跟当地的绿营兵打交道,要不然没有兵,你还搞什么海防?光靠道台府或者当地府衙的兵,能干什么?那么,周培公就得跟当地的总兵官打交道,谁知道,两人尿不到一个夜壶里去。周培公想,自己好歹是跟着大将军图海平过三藩的人,受不了这个气,知识分子嘛,酸臭味也比较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周培公一气之下,回老家湖北荆门了。这一年周培公44岁,已经人过中年。周培公回老家以后,也没闲着,除写点诗文,教育儿孙,整天就琢磨朝廷大事儿。后来康熙要打准格尔蒙古部的噶尔丹,周培公还给康熙写折子,分析当时的局势,教康熙怎么打怎么打。康熙这时候也人到中年了,已经不再是平三藩时的小年轻,根本不搭理周培公这茬,甚至,有可能都忘记周培公是哪棵葱了,周培公献上的计策没有一点回音。由于这时候他的伯乐图海已经去世,没人向朝廷举荐他,就这样,周培公失去再次建功立业的机会。周培公没法当官,只能在家含饴弄孙,以写诗为乐,最后病死在家里。
周培公简介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汉族,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 麻城镇官堰村人。 中国历史上明末清初人物,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平定察哈尔和吴三桂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挽大清于危难之中。周培公一生写过不少诗,曾在当时广泛流传。周培公的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他曾绘制了《清全图》。[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