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辛弃疾: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一》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辛弃疾: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文|筠心 今年暑假,我与家人南京小游,以苏浙之近,我们居然是初次光临六朝古都。逛夫子庙,夜游秦淮河,参观总统府……半途因天气炎热,老人身体不适,匆匆打道回府。回到杭州后,南京之游,模糊如梦,竟连一篇游记也凑不拢,实在有愧这座有着浓厚历史沉淀的城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歌的写作要“能感之”,而且“能写之”。我猜一切文学皆如此吧,必先内心有一份深切的感受,而后更有一枝深情的笔杆,方能成就一篇动人的作品。至于动人的程度,则切切实实与作者的胸襟、情怀有关。比如北宋词人晏几道,他那些怀念往昔家中歌姬的小词,一往情深,却格局有限,只因他所抒发的,不过是个人情感。而有的人,他的作品始终与国家命运、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文字,千百载之下,永不褪色。既不能“感”,又不能“写”的我,对于南京,自然是交白卷,更遑论“动人”两字。然而,南宋乾道三年(1167)的秋天,二十八岁的辛弃疾登上南京,当时名为建康,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河的赏心亭,一眺一望间,一阕脍炙人口的词作,便横空出世了: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苏轼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通常被认为是两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可是,在这阕水龙吟里,既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豪放之情,又有“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婉约之致。 辛弃疾自称“江南游子”,且自命“英雄”,那么真是如此吗?那就要从他的身世谈起。 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的五月,辛弃疾出生于北方金人沦陷区,山东历城。自小失父的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成人。在祖父的影响下,辛弃疾很早便树立了光复国土,忠义进取的崇高理想。1161年九月,趁着金主完颜亮起兵南侵,不堪奴役的沦陷区人民纷纷起义。“少年横槊,气凭陵”的辛弃疾,也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不久归附了以耿京为首的起义军。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上马击贼,下马檄草”,文武双全,深得耿京器重。第二年,耿京便派辛弃疾带一批人南渡,与宋高宗谈投奔事宜。可是,在他联络南宋期间,耿京被义军叛徒张安国所杀。 回到山东后的辛弃疾得知此事怒不可遏,他率领五十骑兵,冲入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并将其押解至南宋处死。 这一英雄之举,被南宋人洪迈记录:“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是说上至皇帝,下至各级士大夫,都因辛弃疾的豪杰作风,深深倾倒! 南归后的辛弃疾,日夜盘算着收复故国故土的大计。他向朝廷献上《美芹十论》、《九议》,详细分析了金兵形势,指出敌人并非不可战胜;也制定了北伐的策略,要“无欲速”,即要作长期准备。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一直得不到重用,数年沉沦于下僚之位,英雄无用武之地。当年叱咤风云,如今壮志难酬,他又怎能不黯然神伤!秋天本就自带忧伤,何况登高所见,满目萧索。偏偏那孤鸿的鸣叫,一声声……却得不到同伴的共鸣,仿佛不受朝廷重视的自己。把佩刀看了又看,感慨地拍遍栏杆,却没有一个人能体会我此刻的心情!这阕水龙吟的下半阕,辛弃疾连用三个典故。用典多,是辛词的另一特色。真不知,以将种自居的他,忙于研究兵法韬略的他,哪来的时间博览群书,并将那些典故天衣无缝地弥合于词中?“休说鲈鱼堪脍”三句,是说晋人张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怀念江南莼羹鲈脍,遂弃官回乡;“求田问舍”三句,指三国时刘备看不起像许汜,这种不关心国家安危,只顾自己谋私利的人;“树犹如此”,则是东晋桓温北征,路过金城,见当年手植柳树已十围,叹息时光流逝,因此泫然泪下。 三个典故反用正用,串联一块儿,辛弃疾想说的无非一句话:我从不曾有回乡退隐的念头,也未将个人小家置于心上,可是年光似水,我一心想要恢复中原的志意却无法实现,禁不住涔涔泪落。古代士大夫往往兼有儒家与道家的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可是,辛弃疾却不是这样,他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个性。这一点上,他与屈原很像。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辛弃疾说:“臣孤危一身久矣,荷陛下保全。事有可为,杀身不顾。” 只要是他认准的事,会竭尽所能去实现。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的他,在南宋的四十多年里,有一半时间处于被罢官,放废家居。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有朝廷主和与主战的矛盾,有南方人对南归北人的嫌隙,有因豪杰作风遭人弹劾,还因能力超群被人嫉恨……但是,只要起用,他总是心思有所作为。年年秋风起,他这个江南游子,除了偶尔发发牢骚,一次也不曾真正地想弃官归田。辛弃疾的才干是有目共睹的:知滁州时,他仅用一年时间,便使滁州面貌焕然一新;他在江西平茶寇,在湖北平盗贼,但事后,却又清醒地向皇帝上奏疏——《论盗贼札子》,指出“寇乱”之源是官逼民反;他的理财能力也不容小觑,没让皇帝掏一分钱,便自行在湖南建成“飞虎军”;他在江西救荒中所表现的果敢与智慧,连大儒朱熹都为之赞叹。更不消说,他心心念念的北伐事业。他为隆兴北伐、开禧北伐积极出谋划策,收集情报,甚至六十五岁高龄毛遂自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年幼起,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梦想,辛弃疾一直坚持到,临死前的三声疾呼:“杀贼,杀贼,杀贼啊!” 伟大的思想,方有伟大的作品。 尽管他的豪情万丈,总被无情现实打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尽管当他追忆往事,也曾作愤激语: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尽管他为自己起了“稼轩”作为别号,尽管他亦颇享受“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的田园生活,午夜梦回,金戈铁马的报国之志,依然涌入心怀: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陈世焜《云韶集》云:“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飞将军李广戎马一生,却未能封侯。辛弃疾呢?叹! () 【同系列文章】 穿越九百年,走近李清照 醉翁之意在哪里? 为谁零落为谁开:王安石的落寞 山抹微云秦学士:过尽飞鸿字字愁 词中人生:徽宗皇帝

标签: 尽西风季鹰归未鲈鱼什么

返回目录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后人用这句话表达什么感情

意思是说:尽管西风起来了,季鹰归来没有呢?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伪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这里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现在“尽西风”的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之下,想回去也回去不了呀?“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第二层意思,是对张季鹰有所批评,这从“休说鲈鱼堪脍”的“休说”两字中体现出来。“休说”是否定的语气,意思是说:我辛弃疾岂肯学那张季鹰,为吃鲈鱼脍就忘情世事,弃官还乡呢? 出处: http://www.jltiet.net/jcb/jingpinke/dxyw/gdsg/lesson16-sly/file/ccjg2.htm

返回目录

“尽西风,季鹰归未”究竟何义

辛弃疾绝对是宋代词坛上的用典大户,《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其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一典故的含义却颇值得玩味。 人教版教材对这个典故的注释是这样的: 【季鹰归未】季鹰,晋朝吴地人张翰。《世说新语》记载:他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如果认定此典出处为《世说新语》,那么这条注释就犯了断章取义的毛病。《世说新语·识鉴》这样记载这个故事: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课下注释将最重要的一句隐去了:“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世说新语》将这个故事归在《识鉴》部中,很明显是将叙事重心是放在了“时人皆谓为见机”上。但是注释将最后一句去掉后,所讲述的就成了一个“吃货思乡”的故事了。 这其实也不全怪教材编者,仔细研究“莼鲈之思”这个典故的接受史,我们发现它的含义的确是丰富多变的。 《维扬送友还 苏州 》 崔颢 长安南下几程途,得到邗沟吊绿芜。 渚畔 鲈鱼 舟上钓,羡君归老向东吴。 崔颢用典故意在“思乡”。 《行路难(其三)》 李白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李白这里的用张翰的典故与陆机、李斯等人形成对比,抒发了“见机”之感,意在旷达。 苏轼在《三贤赞》中也发出了类似感叹: 浮世功名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 。 不须更说知机早,只为莼鲈亦自贤。 老苏借这个故事传达他一向主张的“人生贵适意”。 当然也有不少诗人被鲈鱼莼菜的美味吸引,在诗中垂涎三尺。如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悬想鱼米之乡的鲈莼之肥美。白居易的《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让人油然而生品尝美食的雅兴。元稹《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食指大动之态跃然纸上。 这个典故的内涵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晋书.张翰传》中找到答案: 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冏时执权,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执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耳。”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然府以其辄去,除吏名。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原来这个故事,这本来就是个含义丰富的故事,“见机”“旷达”“思乡”“适意”这些要素全都具备,后来的唐宋诗人各取所需,自然就出现了上边的那种情况。那么辛弃疾使用的这个典故的意图何在呢?或许不同角度的理解,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不同的辛弃疾。 先看“思乡”,这是“莼鲈之思”这个典故的标准用法。张翰本人也有一首《思 吴江 歌》表达这种情绪 秋风起兮佳景时, 吴江 水兮 鲈鱼 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但是辛弃疾的乡愁和张翰截然不同的:在秋风萧瑟的赏心亭上,辛弃疾也想家了,而他的家却在江北,在敌占区。张翰起了“莼鲈之思”“遂命驾而归”,而辛弃疾思乡却只能站在建康赏心亭上无奈地北望;想要提一旅雄师收复失地,可朝廷上却是一片主和之声。两相对比,诗人心中的苦闷更加浓烈了。与上阕中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相互参读,一种浓得化不开的忧愁和无奈充斥在文字之中。从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了一个悲苦的游子辛弃疾。 再看适意和旷达。既然壮志难伸,那与其苦苦折磨自己,倒不如把这些放下,像张翰一样品着小酒,吃着美食,“任心自适,不求当世”,不亦快哉?南宋“中兴四将”中刘光世、张俊、韩世忠,晚年不都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的生活虽好,但那不是辛弃疾的选择,他用“休说”二字道出了自己的人生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他的人生信条,“笑富贵千钧如发”是他的态度,“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 补天裂 ”是他用一生践行的行事准则。如果辛弃疾是典故的这个含义,那么通过反用典故,一退一进,对比分明,我们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英雄辛弃疾。 再看“见机”。《晋书》和《世说新语》都认为张翰辞官的原因是他有先见之明,他看透了司马家王爷之间“狗咬狗”的实质,看到了即将到来的大风暴的危险,在齐王司马冏最得势的时候预料到了将要来临的悲惨结局,辞官回乡是避祸之举。相反,同时期很多著名士如陆机、陆云兄弟还有后来的宰相王衍等,都淹死在“八王之乱”以及后来的五胡乱华中了。清文廷式在《纯常子枝语》卷五对此有比较中肯的分析: 季鹰可谓明智矣,当乱世,唯名为大忌。既有四海之名而不知进退,则虽善于防虑,亦无益也。季鹰、彦先皆吴之大族。彦先知退,仅而获免,季鹰则鸿飞冥冥,岂世所能测其深浅哉?陆氏兄弟不知此义,而干没不已,其沦胥以丧,非不幸也! 饱读诗书的辛弃疾自然也知道这个典故中的“见机”的意义,但是他从心里是鄙夷的。 南宋难道还少了这样识时务的“见机之人”吗?上至高宗皇帝和宰相秦桧,下至揣摩上意、献媚邀宠的臣子,不都足够识时务吗?如果辛弃疾用的是这个角度,那么表达的可能是一种嘲讽:像张翰一样的“见机者”啊,你真的很聪明,见事不好,脚底抹油,回家享受鲈鱼莼菜去了。可是那些留下来的人就一定不聪明吗?未必,其中恐怕也不乏我这样的以身许国的傻子和呆子吧。优游林下,很好很聪明,但我不羡慕。 这种嘲讽辛弃疾在后来那首《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中表达的更为直接: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李广一生七十余战未得封侯,田千秋却因为善于揣摩武帝心思,“旬月取丞相封侯”,如何不让英雄气短?透过这样的嘲讽,我们看到了一个“不识时务”的斗士辛弃疾。 有人或许要批评我的解读求之过深,结合全词看,辛弃疾用这个典故的意义哪有这么复杂?不是主要集中在有家难回的的悲叹上吗?哪里用得着搞得这么复杂?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我皆非稼轩,安知辛公写下这个典故时心中没有这样的九曲回肠呢?更何况,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作品一旦完成,它的解释权就不再归作者所有,读者有权作出自己合理的解读。 哀乡愁,论适意,笑见机,一咏三叹;展游子乡愁,发英雄壮志,刺奸佞小人,一石三鸟。从一个典故中看出这么多重含义,不是也很有趣吗? �

返回目录

尽西风 季鹰归未 的全诗是什么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返回目录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三句的含义是什么

出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句中用典,晋朝人张翰张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就弃官回乡。而作者用“休说”反用其意。尽管现在已是深秋时节(尽西风),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家乡而不得,既写了有家难归的愁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朝廷的激愤之情。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