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潼关之战的结局是什么有哪些历史,三国时期马超的巅峰战役潼关之战》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 1、潼关之战的结局是什么有哪些历史意义
- 2、三国时期马超的巅峰战役潼关之战,是如何震慑曹操的呢
- 3、东西魏潼关之战的战役过程
- 4、东汉末年潼关之战,在哪一年
- 5、潼关之战中,为何朝廷大军会惨败呢
- 6、谁知道潼关之战简述
- 7、潼关之战被称为西魏的立国之战,那么有哪些传奇故事
- 8、潼关之战出自哪本书
- 9、马超进攻潼关之战发生在哪一年
潼关之战的结局是什么有哪些历史意义
国内被农民军搞得满目疮痍,崇祯皇帝任命明朝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孙传庭为陕西总督,陕西这个地方是农民起义最激烈的地方,会破的高迎祥和李自成都来自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不是一般人可以撼动的活。孙传庭是个文人,但他有将军的才能。他的部队战斗力强,治军纪律严明。农民军屡次被他打败。李自成在河南有几十万士兵,但孙传庭与叛军和清兵接连作战。
军队不如以前,而内地的叛军却越打越多。孙传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拒绝护军。唐朝和明朝失去了这一重要关口,使得战争主动权迅速转移到另一方。不同的是,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国力最强的时候,安禄山和史思明是不同的民族,百姓对叛军恨之入骨。风头过后,他们会受到国家和人民的攻击。
曹操的亲信将领,而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也是一员猛将,所以有很多人拿两人做比较,所以他们的强弱,在书中几次也能知道一二。在《三国演义》中,许褚和张飞多次交手,但都以许褚的失败而告终。导致许褚失败的客观因素有很多,但许褚面对张飞就像施了魔法一样。另一方面,明朝已经被打得支离破碎。朝廷中党争不断,地方强人占据土地,关中、河南年年大旱,百姓食不果腹。
结果呢,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崇祯皇帝累得吐血。即使潼关不陷,明朝也撑不了多少年。崇祯十一年,孙传庭和洪承畴在潼关以南设置重兵驻守,李自成仅带18名骑兵逃出。至此,整个陕西省已基本实现了和平。然而,当清军进入长城时,崇祯皇帝紧急命令孙传庭增援北京,李自成才了得以喘息的啊 。
三国时期马超的巅峰战役潼关之战,是如何震慑曹操的呢
马超军队在马超的带领之下勇猛无敌,把曹操军队打的节节败退。当时马超想要获得战争的胜利,所以曹操即使逃亡的时候,还依旧被马超追杀。幸亏当时徐晃及时出现保护曹操安全撤退,要不然的话曹操就会被马超杀死。在三国当中有一场最为经典的战役,就是马超与曹操的潼关之战。当时人们评价马超在这场战争中发挥到了人生顶峰。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虽然他有着非常强的军事领导才能,但是依旧是四处奔波,最后投奔到了刘备的阵营当中。即使当时他在投奔刘备之后,也没有得到刘备的信任。所以他的一生其实也是比较悲惨的。当时因为曹操在赤壁的时候吃了败仗,所以急需要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才能让他尽可能的挽回损失。当时他想要占取汉中,所以就派他手底下的大将带领军队去攻打汉中,又派了夏侯渊等人去进行支援。虽然当时曹操底下的谋士对曹操说,这样把大军全部都向西边进攻的话会引起西良军的怀疑,但是曹操却并没有听从他手底下模式的这些意见,还是坚定的决定去攻打汉中。
当时马超等人就开始起兵造反,与曹操的队伍展开激烈的斗争。在一开始因为马超非常有军事才华,所以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军队把曹操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不仅如此,当时在曹操撤退的时候,马超依旧对他进行追杀。幸好当时有徐晃及时保护曹操撤退,要不然的话马超就会把曹操给杀死。当时曹操在马超的追击之下,只能脱掉自己身上的战袍割掉胡须才能侥幸逃脱,可以说这是曹操最为狼狈的一次战争。
东西魏潼关之战的战役过程
东魏天平二年正月,东魏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率大都督窦泰、秦州刺史韩轨等攻潼关。西魏宇文泰屯军灞上(今西安东)。司马子如等回军,自蒲津(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黄河渡口)夜渡黄河,攻华州(今陕西大荔),被刺史王罴击退。三年十二月,高欢为避免两面作战,遣使向南朝梁请和。同时,乘关中饥荒,督军三路讨西魏:以司徒高敖曹领兵攻上洛(今商州),大都督窦泰攻潼关,高欢亲领兵自晋阳趋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四年正月,高欢军屯蒲坂,于黄河架三座浮桥,欲渡河。驻守广阳(今陕西临潼北)的宇文泰得知后,认为东魏军分路出击,以架桥示渡,实为牵制我军,欲使窦泰军得以西入。窦泰为高欢之骁将,屡胜而骄,宜先击之。窦泰军败,则高欢不战自退。而诸将认为,高欢在近,舍而袭远不妥,不如分兵抵御。宇文泰率骑6000自广阳回长安,征询直事郎中宇文深意见。宇文深认为,若先攻高欢,窦泰赴救,我将腹背受敌。若以轻锐潜出小关(今陕西潼关东),先击窦泰,高欢持重,难以及时出救。窦泰败,欢势自沮,回师击之,可获全胜。宇文泰纳其策。遂扬言退保陇右,以迷惑东魏军,同时自长安潜军东出,是月十七日晨至小关。窦泰猝闻西魏军至,惊惶失措,急自风陵(今山西芮城西南黄河北岸)南渡迎击,宇文泰出马牧泽(今陕西华山北麓),纵兵袭窦泰,大破之。窦泰自杀,所部被俘万余人。高欢以黄河冰薄难以赴救,撤浮桥而退。高敖曹亦奉命自上洛撤军。
东汉末年潼关之战,在哪一年
日期:211年三月~九月 (共历时八个月,注:有个闰八月) 地点:关中潼关一带 结果:曹操战胜马超、韩遂等西方群雄,压制关中 起因:曹操欲平汉中,关西诸侯认为攻打自己起兵反叛 领土变更:曹操、关中压制
潼关之战中,为何朝廷大军会惨败呢
潼关之战中,为何朝廷大军会惨败呢?
安史之乱爆发后,以范阳、卢龙两镇边军为基础所组成的安史叛军,一路直捣黄龙,锐不可当。唐将封常清临时性募资市井之徒构成新人,与此相抗,被叛军持续战胜,东都洛阳陷落。
公元前756年6月,潼关对决,坐享河西陇右两镇20万大军的唐将哥舒翰,被唐玄宗李隆基限令迫不得已,强制进攻,中叛将崔乾佑伏兵而大败,两镇精兵强将基本上全军覆灭,成建制逃往的只有八千余人,潼关险滩沦陷,长安对叛军几近不设防。唐玄宗李隆基仓皇逃跑蜀中,都城长安失守。
这一战,以哥舒翰世之大将的军事指挥水平,以彼此战士的军力比照和战斗力比照,唐军是确实不应该输的,即使输,也不该输到只剩下八千人逃往的地步。这一战的间接性苦果,是河西陇右的大片土地几近不设防,陷落于吐蕃皇朝,安西北庭也成为被阻隔的飞地,一直到近百年后归义军大起义才被占领。
有一句俗话,胜利总会有许多爸爸,不成功却遗弃。也正因为潼关之兵败的惨到不会再惨,因此过后除开唐玄宗李隆基外,没有人出去领取自身适用过这一战。就如靖康耻以后,连蔡京的儿子都需要着书立说言而有信,他老爸几乎是抵制宋军破盟北伐的。但是真相呢?唐玄宗好赖是一代明君,王朝的盛衰和消灭叛军也关联着他的共同利益,坚信没有人觉得,唐玄宗一声令下潼关大军出境应战,是因为在长安城大明宫确实住得腻了,为了能让潼关沦陷长安失陷,好去从未去过的成都度假旅游散散心吧?
那样唐玄宗真的可以愚昧到派一些乌合之众去出潼关送头吗?别忘记,封常清高仙芝舍弃陕州撤到潼关后,尽管唐玄宗杀掉了封高两将,但是也没有让潼关驻防部队出境去送葬啊。因此最先要看看,在唐玄宗眼里的对局是什么样?
最先,安史叛军的进攻已经得到抵制,前线已经在潼关和南阳趋于稳定了。次之,河东朔方唐军巨资进攻抄叛军退路的战略,已经得到了阶段性的取得成功。叛军洛阳基地和幽洲巢穴的联系早已被断开。
其三,空间换时间早已见效,河西陇右的精英唐军早已赶来,潼关唐军早已集结了20万之众的巨大军力,这一军力经营规模已经超过安史叛军战争军力总数(18数万人),和历史北周攻灭北齐,唐太宗灭郑夏的洛阳对决的总兵力差不多了,并且在其中绝不缺河西陇右的精英老战士。
其四,安禄山提前准备舍弃洛阳,回救其根本之地的幽洲,听说叛军主力军早已撤离,潼关当众只有极少数拆断的军队。
这一战以后,吐蕃再无顾虑,风靡陇右河西阻隔塞北早已是必然的。可以这么说这一战不仅让大唐帝国的土地出现缩水近半,更严重影响全部中国中西部地区自此数千年的历史,实则千古憾恨!
潼关陷落以后,安禄山部队直捣黄龙,直追长安,情况危急。河北郡县又被史思明再次占有,郭子仪李光弼等撤兵退入井陉,全国战局快速恶变。在这之后,便是玄宗幸蜀,马嵬之变。唐王朝通过十余年的抗争,终于结束了安史之乱。可唐代自此之后都是江河漂落,岌岌可危,不复当年之盛了…
谁知道潼关之战简述
潼关之战(曹操和关中联军的战争)即渭南之战。渭南之战是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击破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的作战。当时曹操在南方战线失利,所以决定向凉州拓展。马超、韩遂等受消息影响,起兵抵抗,在关中潼关、渭南与曹军发生大战,最后曹操用计取胜,压制关中。渭南之战是一场讲求深谋远略,灵活用兵以智取胜的精彩战役。
潼关之战被称为西魏的立国之战,那么有哪些传奇故事
公元534年至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由此进入了多年的混战阶段,高欢宇文泰这两个对手都想吃掉对方,不过就结果而言,宇文泰奠定的北周成为了东魏西魏争斗中最后的胜者,就东魏西魏之初的形式来看,东魏的实力更强,高欢在消灭尔朱荣集团后,实力达到巅峰,自然想要一统北方,而宇文泰在535年,杀了孝武帝后,立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可以说东魏西魏的第一阶段战争,也就是潼关之战,堪称是西魏的立国之战,要是此战宇文泰战败,那么西魏就是一个短命的政权。
先简单说一下东魏西魏割据形成的过程,北魏末期崛起的高欢在掌管朝政后,引得了孝武帝的不满,所以孝武帝决定攻伐驻守晋阳,也就是今太原晋源区一带,但是孝武帝所掌握的所谓北魏中央军如何是高欢集团军队的对手,高欢趁势南下,孝武帝西逃入关,想要得到宇文泰的支持。
《北齐书.神武帝纪》神武以孝武既西,恐逼崤、陕,洛阳复在河外,接近梁境,如向晋阳,形势不能相接,乃议迁邺,护军祖莹赞焉。
高欢直接扶立元善见为帝,之后迁都,毕竟洛阳和关中太近,而且只要实现迁都,那么北魏皇室的影响力就更加弱小了,高欢也是不想再出现另外一个孝武帝,他需要一个听话的傀儡。
而西逃的孝武帝也成为了宇文泰手里的烫手山芋,宇文泰自然也不想完全听从于孝武帝啊,毕竟高欢已经另立一个皇帝了,孝武帝的帝王已经遭遇挑战了,再者乱世之中,宇文泰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何必要当孝武帝的一个“马仔”呢?所以说孝武帝的存在严重约束了宇文泰的手脚,最终被杀了,宇文泰也扶持一个傀儡皇帝。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东魏西魏之分,但是国号都是大魏,这也就注定了双方必然是死对头,因为双方必然都以自己为北魏的延续,东魏西魏割据的开始就预示了此后多年的互相攻伐。
一开始西魏的疆域主要是立足也关中,加上陇右和河西走廊地区,还有今陕北一带,国力自然没有东魏强大,而且宇文泰还有一个弑君的罪名,东魏拥有优势。
所以在535年(东魏天平二年,西魏大统元年)至537年(东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统三年),东魏西魏第一阶段的战争开始了,高欢是准备直接灭了宇文泰的,而对于宇文泰来说,他相当于是打赢了一场立国之战,击退了强势的东魏军,保住了关中,也保住了西魏的根基。
《周书.文帝纪》(大统元年)东魏遣其将司马子如寇潼关,太祖军霸上,子如乃回军自蒲津寇华州,刺史王罴击走之。
在西魏之初,东魏就开始试探性进攻了,东魏司马子如进攻潼关,以及华洲也就是今陕西大荔,其实司马子如的进攻目的是为后来的军事行动打下基础,也就是在蒲津渡口附近建立一个坚固的前进基地,为东魏进一步攻取关中扫清障碍,只是被西魏击退了。
公元535年的高欢还没有办法集中全力去对付宇文泰,虽说东魏实力强大,但是同样问题也多,高欢既然想一战定乾坤,直接灭了西魏,那么就需要有完全准备,那么高欢就需要做两件事情,一件是稳定内部,清楚所有反对实力,一件是争取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平息和南梁的战事,这两件事,高欢也都做成了。
《北齐书.神武帝纪》(天平二年)神武袭击刘螽升,大破之……三月,神武欲以女妻螽升太子,候其不设备,辛酉,潜师袭之。其北部王斩螽升首以送。
《南史.梁本纪》冬十月乙亥,诏大举北侵……十一月,雨黄尘如雪,揽之盈掬。己亥,诏北侵军班师……十二月壬申,与东魏通和。
东魏天平二年平定了已经自称天子11年的刘螽升,天平三年,和南梁达成和议,可以说南梁本来也没想真的打啊,从下诏出征到双方议和,不到三个月,说实话,要是南梁真的准备大举北伐,准备时间三个月都不够,那时的梁武帝已经是后期了,不是早期那个勤政的帝王了,而是给南梁埋雷的帝王了,加之南梁最好的策略就是坐山观虎斗,等待着东魏西魏双方死磕到精疲力尽,之后自己去占便宜,怎么会在那个时候和东魏开战,那是帮西魏的意思?
至此东魏完成了西征的准备,高欢才大举西进,东魏西魏的潼关之战,进入了最焦灼的阶段,也就是在537年(东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统三年),一决胜负的时候到了。
《北齐书.神武帝纪》(天平三年)十二月丁丑,神武自晋阳西讨,遣兼仆射行台汝阳王暹、司徒高昂等趣上洛,大都督窦泰入自潼关。
《周书.文帝纪》三年春正月,东魏寇龙门,屯军蒲阪,造三道浮桥度河。又遣其将窦泰趣潼关,高敖曹围洛州。太祖出军广阳。
东魏在军事上拥有优势,西魏虽然立足于关中,但是一大问题是没有掌握河东之地,也就是山西西南部黄河以东的区域,同时高欢的根据在晋阳,也就是太原,后来李渊攻入关中,就是从太原起兵,南下渡河,占据了空虚的关中,并立足于此,实现扩张统一的,而且当时李氏集团尚未掌握蒲津渡口,是蒲津守将的不战而降,才让李氏集团快速攻占关中的。
也就是说,扼守关中的潼关并不能完全抵挡东魏的大军,因此高欢选取了三路大军西征,高欢率部从晋阳南下,直抵蒲阪,也就是蒲津渡,大将窦泰从洛阳方向西进攻打潼关,高昂(字敖曹)率部打洛州,也就是今天的商洛,由此北上可以经蓝田攻入关中。
面对东魏三路大军来袭,当时的宇文泰并未在前线,而在广阳,也就是今陕西临潼北,就东魏的军事布局来看,表面上,高欢是主攻方向,并且已经搭好浮桥,准备渡河,潼关也是东魏的另一主攻方向,只有高昂是偏牵制的力量。
可以说潼关和华州是西魏东面的门户,任何一地失守就意味着关中暴露在东魏大军的威慑之下,而在如何应对的问题上,西魏内部是有分歧的。
《周书.文帝纪》诸将咸曰:「贼在近,舍而远袭,事若蹉跌,悔无及也。」......太祖率骑六千还长安,声言欲保陇右。
《周书.宇文深传》太祖乃隐其事,阳若未有谋者,而独问策于深。对曰......不如选轻锐之卒,潜出小关。窦性躁急,必来决战,高欢持重,未即救之,则窦可擒也。既虏窦氏,欢势自沮。
西魏大多数将领是不支持宇文泰主攻窦泰的,毕竟如果战事不利,那么高欢必然直接渡河,相对来说,有潼关这座坚城存在,只要潼关不失,就可以挡住窦泰,而击败了高欢所统东魏军,也就破解了此次东魏三路大军的征讨行动。
当时宇文泰并未明确指定相应的计划,而是回到了长安,并且放出消息,说他要退保陇右,也就是有放弃关中西撤的意思,再回到长安的时候,他向宇文深征求建议,而宇文深也是坚定了宇文泰先击退窦泰的军事计划。
相对来说,先打窦泰比先打高欢唯一的好处就是,窦泰和高欢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对方是否会去救的问题,窦泰是高欢的猛将,高欢被攻打,窦泰必然去救,而窦泰被围攻,高欢也不是不会救,而是时间问题,窦泰是不会有任何迟疑,直接渡河去救援高欢的,而高欢必然要考虑很多事情,所以在救援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迟缓问题。
这给宇文泰机会,当然也有风险,因为一旦宇文泰被窦泰缠住,而高欢也渡河驰援窦泰,那么宇文泰的奇袭部队必然被东魏军所围困,一旦战败,潼关就危险了,要是碰上一个软骨头驻守潼关,潼关必然城门大开,直接迎接东魏军入城了,潼关一丢,那么西魏军气势就会急速衰落,华州也难保,关中的西魏军就真的没有一战之力了。而这也是西魏众多将领不支持宇文泰先打窦泰的原因之一。
但是战争就是如此,没有十拿九稳的事情,宇文泰果断执行了先消灭窦泰的计划,其从长安秘密出发,在之前散布假消息迷惑东魏的同时,到达了潼关,奇袭了没有防备的窦泰所部。
《周书.文帝纪》窦泰卒闻军至,惶惧,依山为阵,未及成列,太祖纵兵击破之,尽俘其众万余人。斩泰,传首长安。
《北齐书.窦泰传》四年,泰至小关,为周文帝所袭,众尽没,泰自杀。
宇文泰的奇袭计划成功了,窦泰并未做好防备,东魏军尚未完成列阵,就被突然而来的西魏军击溃,也可以说窦泰太过大意了,就记载来看,即便宇文泰不奔袭潼关,要是潼关守军突然袭击也可能会击败窦泰,说到底是窦泰没想到西魏军还敢出城吧,窦泰的结局在不同的历史记载中是不同的,一个说在乱军中被斩杀,一个说是自杀,但都说明,当时窦泰并未逃走。
窦泰的大意让宇文泰有了相对足够的时间,击溃这一支东魏军队,高欢想要救援也没来得及,而窦泰之败,令此次东魏西征的一支生力军丧失殆尽,短时间内东魏也无法在集中一支兵力攻打潼关,所以高欢只能选择撤军。
《北齐书.高昂传》时高祖方有事关陇,以昂为西南道大都督,径趣商洛。山道峻隘,已为寇所守险,昂转斗而进,莫有当其锋者。遂攻克上洛,获西魏洛州刺史泉企,并将帅数十人。会窦泰失利,召昂班师。
《周书.文帝纪》高敖曹适陷洛州,执刺史泉企,闻泰之殁,焚辎重弃城走。齐神武亦撤桥而退。企子元礼寻复洛州,斩东魏刺史杜密。太祖还军长安。
少了窦泰牵制,西魏主力部队就可对付高欢了,所以高欢没有继续西进的意图,毕竟东魏没有必须一战灭西魏的理由,局势不利,自然选择撤退,而另一支东魏军,高昂已经攻陷了洛州,但是作为战略牵制部队,本来兵力就不足,所以在窦泰兵败后,也只能撤军,至此东魏第一阶段的大规模西征宣告结束,宇文泰打赢了此战,也就稳住了西魏的根基。
而且此消彼长之间,西魏已经逐渐扳回了局面上的劣势,宇文泰趁高欢新败,大举东征。
《北史.周本纪》八月丁丑,帝率李弼、独孤信......等十二将东伐,至潼关……于是宜阳、邵郡皆归附。先是河南豪杰应东魏者,皆降。
也就是说,原本于洛阳为中心的地方豪强,开始逐渐依附于西魏,这对东魏来说局面是不利的,本来占据全局主动的东魏,本想一战灭掉西魏,但是窦泰的战败引起了全局的变化,西魏反倒是趁机东出,开始逐步蚕食东魏的地盘,双方的强弱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
总的来说,潼关之战,是东魏西魏第一阶段对峙的关键战役,高欢意欲消灭割据关中的宇文泰,三路东魏大军西征,的确一度让西魏倍感压力,只是宇文泰“艺高人大胆”,选择了风险高同时回报也高的战术打法,突袭了毫无防备的窦泰,打退了来势汹汹的东魏军,西魏得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立足局面。
潼关之战出自哪本书
潼关之战出自《资治通鉴》,唐天宝十四年(755)二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率兵15万西进反唐。唐玄宗派大将封常清、高仙芝领兵征讨,相继败退,洛阳、陕郡失守。于是,唐玄宗派监军宦官边令诚监斩封常清、高仙芝,以示惩戒。继以宿将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统蕃、汉兵20万众,扼守潼关。安禄山闻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即退兵范阳。渭南会战的策略,曹操后来说到:“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马超等关中联军一败而军马损失殆尽,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坚固的营垒可以退守。不建营垒,是因为曹操的骄敌之计使马超等认为,曹军弱不能战。
马超进攻潼关之战发生在哪一年
马超是因为曹操试图经过马超等凉州军阀的领地进攻汉中张鲁才起兵进攻潼关的,不是因为曹操杀人。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派遣钟繇、夏侯渊率领军队出河东,试图经过马超等凉州军阀的领地进攻汉中张鲁,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关西军阀都怀疑曹操要攻打吞并凉州。
马超认为这是曹操的假道灭虢之计,于是联合关中诸将张横、梁兴、安定的杨秋、河东的侯选、程银、李堪、马玩、成宜等十部共十万人马起兵反曹。马超曾试图拉拢刘雄鸣势力,但遭到拒绝,被马超率兵击破,投靠了曹操。
马超为了拉拢韩遂,甚至对韩遂说:“如今,马超弃父,以韩将军为父。韩将军亦当弃子,以马超为子。”阎行劝谏韩遂,不要与马超联合。韩遂对阎行说:“如今,诸将不谋而同,似乎有天数。”
于是关中联军推举韩遂为都督,随即东进,到达华阴,屯聚于渭河、潼关,建列营寨。关中民众有数万家庭为了躲避战乱而逃奔汉中。史称“韩遂、马超之乱”。
潼关之战战役结果
曹操在此战将关中数个拥兵自重的军团打败,令他们不能结合反抗,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势力。后来,曹操进一步收降杨秋,派夏侯渊镇守长安,与徐晃、张郃等平定韩遂。
虽然马超仍然不断聚众起兵,但都被夏侯渊镇压下去,最后只有逃往汉中张鲁处为客将。而曹操也在建安十七年(212年)五月,将在京为官的马腾一家杀害。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马超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渭南之战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