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名加隹”念什么,郭嵩焘怎么读》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 1、“名加隹”念什么
- 2、郭嵩焘怎么读
- 3、郭嵩焘怎么读 郭嵩焘读音和解释
- 4、哪位历史名人你曾经对他的误会最大
- 5、郭嵩焘怎么读郭嵩焘读音和解释
- 6、曾国藩识人有术,看中46岁穷书生,成就湘军之父:4年赢二百场
“名加隹”念什么
雒 luò
雒
基本释义:
笔画部首
繁体字:雒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
简体部首:隹 部首笔画:8 总笔画:14
笔顺:撇-折-捺-竖-横折竖-横-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1.姓。 (山东宁津县念lao降调)
2.古同“洛”。
3.古书上指白鬣的黑马。
4.源于“洛”,古水名
5.玄鸟,商周图腾。
6.不韦迁蜀后的家人门客所取的姓氏。
详细字义
◎雒luò
〈名〉
(1) 鸟名 。忌欺,即“鵋鶀”
雒,鵋鶀也。怪鸱。——《说文》。今称鸺鶹,也叫横纹小鴞
(2) 又如:雒诵(反复诵读)
(3) 白鬃的黑马 。
(4) 古都邑名 。今址河南省洛阳。汉光武建都改名雒阳。
(5) 古地名。西汉时置为雒县。自古为争蜀的战略要地。三国时刘备即因破雒城而得成都 。今址四川省广汉县北
(6) 印烙。后作“烙”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庄子》
(7) 通“络”。用网状物兜住头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庄子·马蹄》
【名】鸟名〖owlet〗。忌欺,即“鵋鶀”
雒,鵋鶀也。怪鸱。——《说文》。今称鸺鹠,也叫横纹小鸮
又如:雒诵(反复诵读)
白鬃的黑马〖blackhorsewithwhitemane〗 一通“洛”:洛河,发源于陕西,流入河南。古时作“雒”。
浮于雒,达于河。——《史记·夏本纪》
净古都邑名〖Luocity〗。今址河南省洛阳。汉光武建都改名雒阳
古地名。西汉时置为雒县。自古为争蜀的战略要地。三国时刘备即因破雒城而得成都〖Luocounty〗。今址四川省广汉市境中心 印烙。后作“烙”〖brand〗
通“络”。用网状物兜住头〖holdsth.inplacewithanet〗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庄子·马蹄》
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史记》
雒姓的起源
1.雒字为姓,早于汉代。可溯之人,首推雒陶。“雒陶”最早见于先秦名相商鞅之师著作《尸子》:“舜事亲养老,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 雒 陶、方回、续身、伯阳、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者也,“班固《前汉书》亦有记载。
明顾从德撰书,收有汉代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骆、络并列其中。明朝杨慎著《稀姓录》中记载:雒,秦中有此姓。湖北陈士元撰写关于姓氏的书,其中也提到雒姓。
2.另有一种考证称,雒姓源于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也有称,雒姓源于蚕丛氏,出自古代安南瓯雒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了解,山东省即墨市段泊岚镇岚埠村、胶南市王台镇雒家村,村中雒姓人占绝大多数。
姓的一种,较罕见较广。相传古帝舜的好友名雒陶(一作雄陶)。明代有雒守一。另有中央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央宣传部机关党委书记、纪委书记,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委员雒树刚。
详细释义
(1)鸟名。鸱中较小的一种。属猛禽类。
(2)黑身白鬣的马。
(3)不休息貌。参见“雒雒”。
(4)通“洛”。古邑名。即今河南洛阳。
(5)通“洛”。水名。
(6)通“烙”。火烫。《庄子·马蹄》:“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王先谦集解引郭嵩焘曰:“雒同烙,谓印烙。”一说通“铬”。谓剔去毛鬣爪甲。
(7)通“络”。参见“雒诵”。
(8)通“頟”(额)。
(9)姓。明有雒于仁。见《明史》本传。[
郭嵩焘怎么读
guō sōng tāo 。
郭嵩焘(1818年—1891年),男,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
人物生平
郭嵩焘年少时曾就读于湘阴仰高书院,道光十五年(1835年),18岁的郭嵩焘考中秀才,第二年进入著名的岳麓书院读书。强调经世致用、坚忍不拔、不尚玄虚、摒弃浮词是湘学传统,历史悠久的岳麓书院一直是湘学重镇。作为“湖湘子弟”,郭氏本就受湘学影响不浅,而岳麓书院的学习使他受影响更深。但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岳麓书院,他与曾国藩、刘蓉等相识,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气节,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当然,他很可能想不到,与曾国藩的结交将影响到自己的命运。他可能更想不到,这批“湖湘子弟”即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郭嵩焘怎么读 郭嵩焘读音和解释
1、郭嵩焘的读音是guō sōng tāo。 2、郭嵩焘(1818年—1891年),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3、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光绪元年(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哪位历史名人你曾经对他的误会最大
李鸿章,小时候一直学的他是卖国贼,后来才知道其实他是把所有罪名都揽在自己身上
郭嵩焘怎么读郭嵩焘读音和解释
1、郭嵩焘的读音是guōsōngtāo。2、郭嵩焘(1818年—1891年),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3、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光绪元年(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曾国藩识人有术,看中46岁穷书生,成就湘军之父:4年赢二百场
晚清时期,中国 历史 遭遇了三千年未遇地大变局。时局变幻之际必出风云人物,在晚清人物中,曾国藩因功绩和品格出众,被公认为半个圣人。
主席也曾夸奖过曾国藩,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曾国藩属于大器晚成的典型。论天资, 曾国藩难称天赋异禀 ,他连秀才都连考几次才中,所写的文章还曾被主考官公布,作为此文典范。
在军事上,他是屡败屡战,比起日后几乎战无不胜,收复西北的左宗棠,他的军事天赋相差甚远。
曾国藩为人 出色的一面在于做人和看人 ,他举贤没有任何忌讳,所举荐和提拔的人才如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等多达千余人。
这些人日后都成为清廷的栋梁,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 历史 的发展。
湘军是曾国藩赖以立身的资本, 在建立之初,湘军在绿营兵的排挤和太平军的打击之下,境遇颇为艰难。
直到曾国藩提拔了一位多年不得志的老秀才罗泽南,才让湘军彻底脱胎换骨,成为清廷在19世纪后期最为倚重的军事力量。
罗泽南和曾国藩都是湖南双峰人,与自小衣食无忧,可以专心考学的曾国藩父子不同,罗泽南家里十分贫寒。
虽然家贫, 罗泽南的祖父罗拱诗却十分重视教育 。没怎么读过书的罗拱诗为了让罗泽南接受好的教育,祖父很早就把他送入私塾接受。
罗拱诗十分重视罗泽南,经常教导罗泽南惟有读书高的道理,罗泽南一直铭记着祖父的教诲。
在古代,受教育需要经济实力支撑, 罗拱诗当时已经年过古稀, 加上家徒四壁,一家人连饭都不一定吃饱。窘迫如此,罗家依然支持着罗泽南的教育。
由于家贫,罗泽南接连遭遇刻骨铭心的人生打击。从他13岁开始,他就不断经历母亲、兄嫂、祖父、还有自己的儿子等人离世的痛苦。
这些家人中, 有很多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死 。罗泽南的妻子也因为儿子们的离世而伤心过度,竟然哭得眼睛都瞎了。
罗泽南自己也是重病缠身,行动不便,连吃药的钱都没有。对比起贫苦的人生路,罗泽南的科举之路也十分的坎坷。
从19岁开始, 他开始参加科举, 直到33岁才通过童试成为秀才,直到去世罗泽南也没有考上举人这样的正经功名。
这些困苦和磨难并让消沉下去,在这些痛苦的日子里,罗泽南唯一坚持下去的就是授课和读书。
与左宗棠相似,罗泽南除了看科举的八股之书, 更喜读《左传》, 他经常对着《左传》里的人物事件大发议论。在少年时期,顾王黄的经世致用之学成为罗泽南常读之书。
从19岁开始,罗泽南就开始设馆收徒。广泛的爱好让罗泽南在教学上也是独树一帜,他不仅教授应试的八股文,更注重对学生心性的修炼。
他还喜欢讲授经世致用的学问, 这对他的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他的学生中,有湘军悍将李续宾、李续宜兄弟,后来的闽浙总督、兵部尚书杨昌濬,还有曾国荃、曾国葆兄弟。
罗泽南的这些学生都是日后湘军的重要将领,清廷的封疆大吏。纵观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皆有罗泽南的影子。
罗泽南一边教书一边读书,直到了他44岁还是如此。在那个平均年龄不过40岁的年代,他已经算是老年人了,看起来他的整个人生就要被 "穷书生" 这个评价给定义了。
命运终究给了罗泽南一个雄起的机会,在太平军进入湖南后,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指长沙。湖南的绿营兵连连战败,一时间湖南震动,长沙危在旦夕。
为了挽回败局, 清廷接连颁布诏书, 鼓励地方官吏举办团练,镇压太平军。罗泽南为了保卫长沙,奔走于湖南士绅之间,呼吁举办团练。
罗泽南的奔走引起了曾国藩的注意,当时丁忧在家的曾国藩准备举办团练,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出力组建湘军。湘军在建立之初,穷书生罗泽南取代了湖南的众多官吏,成了曾国藩最为倚重的助手。
在湘军创建的过程中,罗泽南出力甚多。湘军从招募兵勇到训练军队,从粮草供应到兵器打造,都离不开罗泽南的身影。
加上当时湘军的将士兵勇中,多有罗泽南的学生。因此, 罗泽南被称为"湘军之父"。
罗泽南的练兵很有特点,由于当时湘军兵勇多为书生,罗泽南对格斗技术并不着重,更注重对精神气的培,在罗泽南的军中,思想教育是每天必不可少的。
当时湘军读书的氛围很浓厚, 军纪十分严明。 这样一支打仗不怕死,纪律严明又好学的军队,战斗力远非散漫的太平军和绿营兵能比。
常言道,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自古读书人除了当官,一般和军事一直是不沾边的,罗泽南不拘泥于传统,打破了读书和当兵的界限,把读书和打仗结合起来。
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或许才是曾国藩真正看上罗泽南的原因。
湘军成军后,罗泽南率军首战南昌,为南昌解了围。在之后的安福之战中,罗泽南率三百湘军以少胜多,击溃三千太平军。
在战斗中,罗泽南这支"书生军"作战凶悍,毫不畏死,此战过后, 湘军之名传遍全国 。此后,湘军在岳州大败太平军,不久后收复湖北首府武昌。
到1856年,湘军在罗泽南的带领下,赢下两百场战役。罗泽南的获胜为之后湘军进攻安庆,直取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天京扫清了外围的障碍。
罗泽南成为了湘军名将 ,咸丰皇帝对罗泽南十分的喜欢,不断加封。到1856年,罗泽南已经从一个一穷二白的秀才成为从二品的布政使。
遗憾的是,罗泽南并没有时间去享受这些高官厚禄。1856年,罗泽南在作战中阵亡,享年48岁。
文/羽昕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