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秋瑾临刑前向监斩官提出三个要求,秋瑾怎么牺牲的》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秋瑾临刑前向监斩官提出三个要求,为何百日后监斩官自杀

临刑前的秋瑾曾向监斩官李钟岳提出三个要求:一、准许写家书作别;二、不要枭首;三、不要剥去衣服。虽然李钟岳是个重义之人,但他毕竟官小权轻,只满足了秋瑾的后两个愿望。李钟岳虽然满腹才华但是却并未受到重用,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的爱国之情,李钟岳对秋瑾这些为革命救国而奔走呼号的人们十分的仰慕,更是以秋瑾的诗句来激励儿子向她学习。这样仰慕秋瑾的李钟岳终于还是满怀愧疚的自杀了,在秋瑾死后的三日,李钟岳被上司以“庇护女犯罪”的罪名遭到革职,

回到杭州家中后,李钟岳对秋瑾之死内心非常愧疚,难以释怀,常常独自念叨“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后来他在家中趁家人不备,在房中自缢而亡,时年仅53岁。在秋瑾短暂的一生里,她用满腔热血谱写了生命的篇章,献出了她年轻宝贵的生命去践行自己的真理,她的精神传承给了她的一双儿女,更是传承给了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奋起反抗的中国人民。

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也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作为女子的她是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标签: 秋瑾之死

返回目录

秋瑾怎么牺牲的

秋瑾牺牲于清军之手

秋瑾一直以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1907年秋瑾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自己又来往于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在金华起义。

然而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事情败漏,10号,秋瑾得知徐锡麟失败的消息,却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

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扩展资料:

秋瑾革命生涯

1、1904年7月,不顾丈夫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女权道理。

2、1905年,秋瑾归国,春夏间,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

3、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

4、1907年1月14日,秋瑾撰文提倡女权,宣传革命,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

返回目录

县令处死女侠秋瑾后,为啥悬梁自尽

因为他非常尊敬女侠秋瑾。经过自己的各种努力后却没有改变这样的结局,最后非常羞愧选择了自尽。

返回目录

秋瑾罪不至死为何被杀

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秋瑾绝对提有罪的,而且这罪,很大——谋反——任何朝代,这都是没得活路的罪。而且,处罚亦是凌迟,千刀万剐,以显出皇帝们对谋反之人的深仇大恨。秋瑾背叛了做官的父亲,背叛了经商对革命持反对立场的夫家,跑到日本留学,参加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洪门天地会;1905年回国之后,又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入会之时,即宣誓“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未久,更加入了同盟会。她到处联络革命人士,希望在长江下游地区掀起反清的狂潮。并最终与徐锡麟商定,1907年7月6日,安庆、绍兴同时举义,向清朝统治者吼出他们的愤怒。不幸,徐锡麟先起而事败,牵连到秋瑾。虽经山阴知县李钟岳几番搪塞,终在上级贵福等人力压之下,于大通学堂逮捕秋瑾等人,且终将她杀害于古轩亭口。

一些记载里,说李钟岳平日就很佩服秋瑾这个女中豪杰,最后因为杀她而内疚,自缢身亡——不过,在《民国奇闻》中,写的却是,“山阴县搜得贵福平时赠秋氏之楹帖及书扇呈还贵福以灭迹,意欲献媚上官。不料贵福疑其揭己之隐,将播恶于众也,适撄其怒,遂藉端撤省,不久自缢死”——不管如何,秋瑾是被杀了。李钟岳也自缢了。后者上吊的原因,不必深究,那是他自己的选择。而秋瑾之死,却是死得其所,求仁得仁。有人得信劝她逃,她说革命必须流血。九年之前,谭嗣同亦言,世界各国之变法,没有不流血的,中国的,请从我开始——光绪变法被慈禧太后摁了下去,待她自己没了办法,又捡起当年扼杀的那一套时,革命已成燎原了——且秋瑾亦曾写过,“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她不怕死,怕的是不能轰轰烈烈地死——由是言之,她早就预料到自己将为革命牺牲的这一天,她知道大清律,造反者死,但她仍愿做扑火之飞蛾——因而,她的死,得其所,一点也不冤。

返回目录

秋瑾的身世.死亡的确切时间

对酒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1907应该是秋瑾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 秋瑾(1875~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返回目录

秋瑾是怎么死的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生于福建省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留学日本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

近代女权运动家、革命志士,被清兵捕杀,而她的死间接促成辛亥革命。

死因----就义

旋因母丧回绍兴,秋瑾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

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1907年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事泄。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扩展资料:

著作

秋瑾精于诗词,著有《感怀》、《感时》等,其著作辑录计有《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精卫石》(小说)、《秋瑾遗集》、《秋瑾女侠遗集》、《秋瑾史迹》、《秋瑾集》等数种。

体例有:七绝、七律、五绝、五律、五古、七言排律、七古七绝、七律、五言、乐府古诗、断句、七古、五绝、五言排律…

小说与戏曲

秋瑾死后不久,《小说林》杂志就连续刊出了多种以秋瑾为题材的小说和戏曲。小说有包天笑的长篇连载《碧血幕》,吴梅、龙禅居士的杂剧《轩亭秋》、《碧血碑》、啸卢的传奇《轩亭血》等。其他相关题材的小说有静观子的《六月霜》、尚武静观自得主人的《女铜象》;

红叶的《十年游学记》、哀民的《轩亭恨》、无生的《轩亭复活记》(后改题《秋瑾再生记》);戏曲有悲秋散人的杂剧《秋海棠》、伤时子、萧山湘灵子及古越嬴宗季女的的传奇《苍鹰击》、《轩亭冤》、《六月霜》。

中华民国成立前后,进化团和春阳社两家文明戏剧团首先演出《秋瑾》,随后新民社、民鸣社、开阳社、启明社等剧团也相继上演。

1919年4月,在鲁迅著作《呐喊》 的《药》一文中的夏瑜“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便是影射秋瑾其人。

1936年冬,夏衍写出了第一个话剧本《自由花》,后在40年代改名为《秋瑾传》。1940年“三八”妇女节时在延安上演了四幕话剧《秋瑾》。

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中国戏剧舞台更出现一阵“秋瑾热”:北京京剧院二团的《风雨千秋》、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二团的《秋风秋雨》、浙江歌舞团的《秋瑾》、杭州话剧团的《秋瑾》、江苏省昆剧团的《鉴湖女侠》、天津市京剧三团的《鉴湖女侠》、安徽芜湖市梨黄戏剧团的《鉴湖碧血》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秋瑾

返回目录

胡道南的秋瑾之死

据蔡元培为道南撰传记述,宣统二年(1910)中秋日,因涉嫌出卖秋瑾,道南被人枪杀。直至辛亥革命后,公布“秋案”始末,其冤才大白于天下。蔡元培撰传曰:“民国纪元前二年八月十五日,吾友胡君钟生被暗杀于绍兴之清查公产事务所。”“是日黎明,有两人为佣仆状,趋事务所谓门者曰:胡先生家昨被盗,特来报,愿见胡先生。门者入,一人尾之。是时,君未起,闻门者言,急披衣出。尾者忽出手枪击君,末中,君却走。尾者追之,连发两弹,中要害,众闻警毕集,则击者已遗两屦而逸矣。”“君之将卒也,自谓平生待人以诚,无私仇意,颇以此日之祸为源于秋案。子豫至询刺者为谁,君又以下流学界答之。于是闻者拟议此案之所由,亦辄曰秋案。”“秋君一案,论始于绍兴知府贵福之电请,而说者则谓其端实发于告密人,或且以君为告密人之一,君之不为此,其时即有人保证之,至今日而尤大白。顾其时,构成此案之渠魁,如张曾易攵、贵福、李光益辈。”蔡元培曰:“予之始交君也,在二十年以前,君之于予,周其困而规其故,若昆第然。后在绍兴中西学堂及学务所数载共事,予之激进主义虽不为君所赞同,而吾二人之相信相爱,初未之有改也。秋案之起,予时在德意志,观上海报纸,颇集矢于君,予之于君固如儒行记,所谓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者,能决君之必不为此也。予未归而君乃竟以此遇害。清祚既移,秋案之始末公布,而君之冤乃大白。然死者不可复生,君则长此已矣,哀哉!说者谓自君之死,号为秋复仇者,遂慑于同志之责备,而不敢复肆其冒昧之毒手,凡与君同被嫌疑者遂皆缘是而保全,然君一死,盖亦有牺己为群之义。”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