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2、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 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什么意思
- 4、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体现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 5、《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作者是谁
- 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的意志和表象怎么理解
- 7、著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谁
- 8、《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哪位悲观哲学大师的代表作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在书中提出了关于意志和表象的关系,提出了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1)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2)动物的各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3)植物的活动也受生存意志的支配(4)整个大自然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5)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6)知识也是意志的工具认为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就是因为人类的意志太过强烈,对于外界的欲望无穷无尽,欲望得不到满足会痛苦,得到了满足又会空虚,觉得无聊,于是人生就在得到和得不到这两种情绪中徘徊,因此人的一生注定是痛苦的。叔本华的理论无疑引起了当时许多文学家,心理学家的注意,他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瓦格纳十分欣赏他的作品。莫泊桑也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人生为什么会是痛苦的?这也有一个原因,叔本华认为这是由于人本性就存在着利己的思想,一切都是从自己角度出发,自己好才是好的,别人的好都是不好的;表面上的那些良好的道德行为都是为了自己,一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名誉,一个是由于社会道德的法律要求,这些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让自己趋利避害的,本质上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其实叔本华的利己观点属于他提出的关于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之一,其他两个动机分别是恶毒和同情。他认为恶毒是人的本质,所以才存在着人的妒忌心和幸灾乐祸,妒忌那些有成就的或者本来是令人尊敬的人物,那些一起不道德的行为都是出于将幸灾乐祸实施的过程,人类的礼仪和风度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黑暗的一面,恶毒是人类内心的本质,一切非道德行为都出于这两种情况。那什么是同情呢?它的表现是公正和仁爱,不去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他认为同情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是非常少见罕有的,也因此人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因为它的本质是感同身受,将他人的痛苦视作自己的痛苦,并且可以深刻体会到别人的悲伤无助痛苦。叔本华认为人类的行为动机都是出于这三种:利己、恶毒、同情。他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哲学家,至今他的理论学说还影响着很多人,虽然他是悲观主义哲学家,理论也大多具有悲观消极的色彩,但是他并不希望阅读他的作品的人变得悲观和消极,相反,正是因为知道了世界的本质,了解人生的意义,才可以顺其自然的过好日子,如果经历了好的,叫精彩,经历了不好的那也叫体验。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作者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人生哲学。通过“生的智慧”,尤其是通过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与实践,人可以克服意志,战胜欲望,从而解脱痛苦。作为叔本华的第1本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不仅是他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人,理智能够看清世界的本质,他的之前几本书我也看过。很喜欢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精神。他对尼采的影响很大,真的很伟大的一个哲学家。 我觉得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渺小的光,面对叔本华那么理智的太阳,或许我能够发射的力量,根本微不足道。但是他也会让我温暖一下。 对我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根本没有看懂,自己不过是盲人摸象一般的在看他。自己像一个傻子一样,不知其为何物。也只能看看别人的观点,重新领略巩固下这本书。 我感觉叔本华的哲学和佛教有着异曲同工的感觉,都宣传痛苦都强调一种虚无的状态。这是给我来说的一种最大的感受。 世界是意志的表象,是意志的肯定,肯定的意志就是人的欲望,欲望就是痛苦的根源,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得到满足就无聊,痛苦是肯定的,而快乐是否定的,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中摇摆,人生只有不同短暂的瞬间获得内心的平静,也就是作为物自体享受纯粹的知识的表达(欣赏美丽壮观的风景,沉浸于音乐、艺术之中),意志的否定只有在获得知识后才能获得,因此意志的否定也是意志肯定本身,否定了意志,整个宇宙也就成为了虚无。 这本书很长,字斟句酌的读了一个月,也很短,仅讲述了一种认知的方式。读一部哲学巨著,就要抛开赞誉或批判的偏见,权当认识一位新的朋友。 这部书的内容,都在书名里。 “世界是我的表象,也是我的意志” 表象:所有可以被认识的外界都是表象,包括时间、空间、因果关系,表象之所以是表象,从时间上看,过去是什么?过去就是现在,是现在的一种概念;将来是什么?将来就是过去,是过去总结的一种经验,唯有“现在”是久居不动的,但甚至没有确定的“现在”,当我们感知、认识到“现在”的时候,它已经变成了“以前”,我们之所以肯定现在的存在,事实上是一种时间流逝因果关系的经验;从空间上看,由于“现在”不是固定的,位置也同样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包括世间所有的物质,都只能在不确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表现出来,所以物质本身也只能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存在,所以物质本质上就是因果关系,不是真实的。 意志:是一个广义的、先天的,不服从因果关系的概念,比如自然力量,动物天生的意欲,以及人类感受到的“存在感”,认识外界的能力,还有感情等等,都属于意志,而且是同一个意志,这个意志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源头。 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就像一位禅者曾说的:老僧30年前,见山是山、水是水;后来略有领悟,见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及至大彻大悟,见山仍是山、水仍是水。第一重境界所描述的无疑是常人状态,认为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天经地义;后来对万物之实在性发生怀疑,这便是哲人境界;最终悟到虚妄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偏执,去掉无明,见到世界依旧是它的本来面目。 意志与表象的关系正如光源与投影,幻灯片表现许多不同的画面,其实只是由同一光线造成的,充塞宇宙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彼此相续的事件中,所表现的是同一个意志,一切东西都是意志的可见的、客观的外显,而在这个变化中意志始终未动,用康德的话来说:“一切客体,只是现象。” “人们只在梦中生活,唯有哲人挣扎着要觉醒过来。” 意志认识表象世界的方式是知性,知性的唯一能力是认识因果关系,肢体器官所感到的不是知觉,而是知觉材料。知性从知觉材料这个结果推导到原因,世界就表现为在空间中展开的知觉,表象世界只有通过知性才存在,可以说,表象世界之所以存可以说,表象世界之所以存在,是意志通过知性而产生客体的概念,这个概念又分为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 只通过某一概念或几个概念为媒介的那些概念是抽象概念(比如一只猫、一块石头、一台电脑),而那些直接以知觉世界为基础的概念是具体概念(比如刺眼、粗糙或圆的、弯的),理性必须拿抽象概念来代替知觉表象,并把抽象概念作为活动的指南,比如用材料制作工具、建造房子。 我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充足理由定律(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并不是永恒的真理,充足理由原则在这个世界之前、之外、之上,并没有绝对的效力,所谓之前,是指一件事物通过因果追溯的最早的起因,就不再符合因果,只能是它自己;所谓之外,就是时间空间之外,比如不随时间而流逝的概念,就是概念自己;所谓之上,是指意志,如前介绍,我们的“存在”感、认识世界的能力或者欲望。所以,充足理由原则引导我们到达的,只是表象世界的现象,不是物自体。 一切表象、一切客体只是意志的外显,只是意志的客观化。而意志则是每一种外部现象的内在本质或中心。有趣的是,当“我”被认为是“人”这样的个体被观察时,那么“我”就属于现象并遵循充足理由原则,没有被观察时,就是意志。 意志是自由的,意志的自由体现在它不受任何事物制约,天生自有,假如没有任何知识,意志也是可以活动的,比如最普遍的自然力量,最本初的人类意欲,但意志活动并不自由,每个行为都严格地跟随着某种动机而来,动机又和性格有关系,都服从必然性,这些意志活动都有它的目的,但整个意志却没有目的。比如:在万事万物中各种科学所考察的,实际上也只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受动机的驱使,在因果的关系下不自由,但是人类渴求了解外界以及认识世界的能力是自由自发不受限制的。 从希望到满足以及从满足到新希望的过渡的刹那才是人类感到快乐和幸福的时候。 在这一篇中,叔本华解释了“美”的概念,也就是艺术,这种艺术是广义的,如果我们以审美的、艺术的眼光去看一棵树,我们所认识的其实不是树而是树的理念,不论这棵树是生长在千年以前,不论观察者是这个人还是活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的其他人,都无关紧要,一切东西都是理念的表现,因此可以说,一切东西都是美的,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东西。 这些种种艺术通过理念的传达,实现从表象世界直达意志世界的途径。他认为,科学永远不能获得完全的满足,也到不了最终的目的,但是天才的艺术作品可以让观者清晰的接触到事物的本源,获得意志的短期解脱。但是,这种满足注定是无法长久的,当我们的知觉从艺术中离开时,就会又回到意志之下的表象世界,并承受反差带来的匮乏之苦。 所以我们沉浸于自然的广博,又哀叹自我之渺小; 所以我们沉醉于艺术的高雅,又慨叹人性之阴暗; 所以我们沉迷于宏大的史诗,又默叹现世之卑微。 当我们在摆脱意志束缚的知性世界里沾沾自喜之时,意志就会在另一个表象世界中为我们积蓄更强大的痛苦。 叔本华尤其推崇“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他认为,即使现象世界不存在,音乐在某种范围仍然可以存在,其他艺术只表达事物的影子,而音乐则表达事物本身。音乐是感情和激情的语言,就像文字是理性的语言一样。 柏拉图说,音乐是灵魂被激情感动时模拟出来的旋律运动,亚里士多德也说:虽然节奏和旋律只是声音,它和灵魂却有着怎样的类似呢? 音乐从不表现现象,只点出现象的内在本质、现象的本体,即只点出意志,音乐只以抽象方式,在某种程度以内表现喜悦、忧愁、痛苦、恐怖、快乐、欢乐或内心的平静本身。概念是后于个性的共性,但音乐则表现先于个性的共性,而现实世界就是内在于个性中的共性。 一个人不曾改变自己,因为意志活动是不能教导的。 人在一切知识之前已经由自己创造出来了,人的知识只是后来加上去以便引导人们认识这种结果,所以,人不能决定自己成为这样的人还是那样的人,也不能变为另外一种人,人作为意志的现象,必然要在现象世界中受到约束而失去绝对自由。我们所理解的自由,只是意欲的暂时满足,且永远不会满足。 爱比克泰德说:使我们烦恼的不是事物,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一个人会羡慕别人占有某种地位和环境,但是这些地位和环境只适合别人的性格而不适合他自己的性格,每一个人活在适合自己的环境才会舒适。许多人也会羡慕别人的性格,会在许多方面破坏自己的性格,而他如此费力得来的东西却不会为他带来快乐。 一切意志的基础都是“需求”、匮乏,因此也是痛苦;另一方面,如果因为太容易获得满足而使它丧失所欲求的对象,就会产生可怕的空虚和无聊,换句话说,它的生命和存在本身就成为无法忍受的负担。就像单独的禁闭和闲暇,没有任何外界的接触,这种过程是非常可怕的,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意志的崩溃。 如果我们放任自己让意志驱使,那么我们得不到的,就觉得珍贵,一旦得到,又觉得索然无味,类似的渴求让我们疲于奔命,在生命中不断迷失。通过本能欲望生存的人,被意志所支配,根本不是依靠“认知—行动”这种模式,而是靠“刺激—反应”这样的本能反应。 如果要达到真正的超脱,在叔本华看来,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背叛意志的奴役。通过自觉地禁欲主义,诸如基督教及印度教的苦行僧的形式,最终达到内心的平静。或者是遭到了巨大的打击,最终从表象世界中悔悟过来,懂得了真正内心的平静才是超脱这个表象世界的方法。不论哪种,叔本华要求我们最终达到的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生命意志本身进行拒绝。 个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用眼睛看世界是这个样子,用耳朵听世界又是另一个样子,没有什么是万法唯一,甚至是科学。我们所感知的万事万物都是表象,一个人从一幅画里看到喜悦,另一个人看到的可能是厌恶,可见光看到的是一个表象世界,不可见的是另一个世界。 叔本华说:“每个人天生就意识到一切哲学真理,把这些真理以抽象的方式带到思想之前则是哲学的工作。”但真理被表述出来,只能是知识,知识无法改变意志活动,所以,所谓知识,“信则有,不信则无”,用知识的眼光看待哲学,再用知识去完善自己而不是去盲目颠覆,这大概就是我唯一的感受了。1,世界是我的表象,是意志的客观化表现。一切意志的客观化表象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维度都必然满足充足理由原则。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植物到动物到人类,万事万物都受意志支配,只不过人类是意志客观化的最高级表现。意志的盲目冲动的原始力量挟持着万物不断发展、不断繁衍,持续前涌,永不熄灭。而人类作为意志投射到世界的表象之一,生存的唯一目的不过是在意志的支配下沦为意志的工具,为意志的延续服务。 2,生命就是一团欲望的集合体。而人生则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短暂的欢愉不过是痛苦的暂时抑制,随之而来的则是无聊空虚;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则又让人痛苦。 3,作为生命意志的肯定,当认清世界的真相后,生命作为意志的表象,面对一切痛苦和磨难,只会更加无所畏惧、斗志昂扬,过去或未来不过是摩耶之幕下的空虚幻象。现在也许可能是相对真实的东西。 4,在经历巨大的痛苦后,要达到真正的超脱,唯一的出路就是对生命意志的背叛,即生命意志的否定。自杀不是生命意志的否定,自杀恰恰是生命意志的肯定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能承受而选择的软弱。虽然纯粹理性静观能带来片刻的宁静,但那不过是意志欲求的暂时性缺席。而生命意志的否定,则是在识破世界的真相后对意志的主动抑制。如禁欲、苦行、极简生活,期求最终达到内心的平静。 5,人生注定是一场意志的肯定与否定交锋的持续战斗。在肯定与否定的两极,是否能求得一个平衡?作为意志的短暂客观化存在,不停的欲求确实是带来痛苦的本源,我们能做的也许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欲求,在这被意志所奴役的短暂存在中,不至太过难堪罢了。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什么意思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类面对的世界是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表象的世界,是人类感官所能感知对世界的表面现象,另一方面则是意志的世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本真直观和欲望所在的世界。叔本华认为外在世界的表象和内在世界的意志是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世界,这也是人类痛苦和苦恼的源头,只有通过摆脱欲望和纷扰,才能达到内心的安宁和解脱。这一概念对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某些程度上促进了柏拉图思想的重新兴起。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体现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悲观主义哲学咯,他认为宇宙的本质皆是意志构成的,可以触摸的现象也只是意志的表象,之后尼采也继承了他的这一哲学论点,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意志取代了神的地位。他俩人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哲学是悲观的而后者是相对积极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作者是谁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最为著名的作品,出版于1819年。1844年,该书的增补本出版。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他在书中提出了生存意志。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境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的意志和表象怎么理解
意志和表象的理解:人们的先天认识只有时间、空间和因果律,而这些东西都只在表象间发挥作用、形成联系,和意志本身无关。感性、知性和意志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体化,一切表象的存在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其一是感性和知性,其二是意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最为著名的作品,出版于1819年。1844年,该书的增补本出版。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四个主要方面,这就是: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归纳、总结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可以由下面几句话来描述:人生即意欲(或称之为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叔本华认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认识本质,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质。他说:“我们决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无论我们怎样进行探究,我们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称。我们就像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找不到入口,只能有时粗略描绘一下城堡的外观。”“让我走进里面去。如果我们探索出我们自己心灵的本质,我们也许就有了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著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谁
著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谁? 正确答案: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亚瑟·叔本华创作的哲学著作。 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可被看作是全书的导论,也可以和第二篇合起来看作全书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认识论和“真”的问题。第三篇关涉“美”的问题,而第四篇是关于“善”和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的。 该书是叔本华思想发展的顶点。叔本华思想主要受柏拉图、康德和印度佛学的影响。书中叔本华认为“理性”不过是意志的派生物,意志具有决定性。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哪位悲观哲学大师的代表作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哪位悲观哲学大师的代表作? 正确答案: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最为著名的作品,出版于1819年。1844年,该书的增补本出版。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他在书中提出了生存意志。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别名亚瑟·绍佩纳尔,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毕业于哥廷根大学,德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学者,唯意志论的创始人。 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其思想对近代的学术界、文化界有深远影响,创作了《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作品。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