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历史上芒山大战中兰陵王率500,兰陵王邙山之战是不是真实历史》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 1、历史上,芒山大战中,兰陵王率500骑兵大破敌军,因此而传唱后世的歌曲是
- 2、兰陵王邙山之战是不是真实历史
- 3、神转折最多的“邙山之战”,有怎样离奇的故事
- 4、“邙山大战”,两大枭雄的终极对决,堪称古代军事史之最,这是为何
- 5、为什么邙山之战会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转折最多的战役
- 6、实力强盛的瓦岗军,为何在邙山之战便消亡了呢
- 7、南北朝时期邙山之战这次战役的导火索是什么
历史上,芒山大战中,兰陵王率500骑兵大破敌军,因此而传唱后世的歌曲是
兰陵王大破敌军传唱后世的歌曲是《兰陵王入阵曲》。
这首歌曲的由来是:河清三年(公元564年),洛阳邙山,北齐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齐武成帝急诏各路援军解洛阳之围。兰陵王亲率五百精骑攻入北周包围圈,使得北齐反败为胜。为歌颂兰陵王,将士们集体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属于军队武乐,后传入民间。
历史回顾:
北齐兰陵王高肃,字长恭,一名孝灌,是北齐末期文武双全的名将,他短暂的一生忠以事上,屡建战功,特别是河清三年(公元564)年芒山大战,在三军突破周军围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线后,他亲率五百精骑,乘胜追击,冲入十万周军重围,直抵金墉城下。守城齐兵军心大振,内外夹攻,溃重围,败周军,解洛阳之围。
扩展资料:
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北朝的末期,北魏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北方主要的战争就发生在北齐和北周之间,历经数十年不止。
公元564年的冬天,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守城部队已经弹尽粮绝,形势岌岌可危,如果洛阳陷落的话,将直接威胁到北齐政权的存在。北齐武成帝万分焦急,急诏全国各地的军队前去解洛阳之围。
北齐全国各地的军马星夜兼程赶到洛阳城外,冲向将洛阳围成铁桶的北周军队。三军将士竭力拼杀突破了北周军队围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线后,再也无力向前挺进了。眼看着北周攻城军队逐步地加强攻势,洛阳城的守军心里已经绝望了。如果北周军队攻下洛阳城,转回身再来对付北齐援军的话,北齐的援军面临的就是灭顶之灾了。
就在这危急的关头,北齐军队的一员将军,率领了五百士兵冲向千军万马的北周军队。这位将军身穿铠甲,手握利刃,在人群中格外醒目,然而最吸引人的是他的脸部,他的脸上带了一个面目狰狞的面具,看到叫人不寒而栗。
这位将军骁勇异常,加上他脸上的狰狞面具给敌人心理上的震撼,北周的军队竟然拦不住他。他率领五百士兵在北周军队中杀出一条血路,冲到洛阳城下。
此时的城内守军已成惊弓之鸟,疑心有诈,不敢贸然打开城门。他们要求这位将军摘下面具,亮出他的本来面目。将军答应了,当他摘下面具以后,城内的守军顿时欢声四起,因为这位戴面具的将军不是别人,正是北齐一代名将,兰陵王高长恭。
因为兰陵王容貌出奇得俊美,像个美丽的女子,所以在战斗中往往会被敌人所轻视。于是兰陵王为了震慑住敌人,命人打造了面目狰狞的面具,以后每次出战,兰陵王都戴上这个面具。
当守城的士兵们知道戴面具的将军是兰陵王以后,打开城门和兰陵王的军队一起杀向北周军队,北周军队大败。这一场大战被史称“邙山之战”。史书这样记载北周军队惨败的样子:“丢营弃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
兰陵王邙山之战是不是真实历史
这个是有历史考证的。
兰陵王生平最有名的战役便是“邙山之战”。
河清三年(公元564)冬天,北周武帝派遣柱国大司马尉迟迥、雍州牧宇文宪等率领十万精兵,围攻洛阳,雍州牧宇文宪、同州刺史达奚武、泾洲总管王雄在邙山驻扎。洛阳告急,北齐派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等援救洛阳,并让并州刺史段韶率领一千名精锐的骑兵南下。各路援军在邙山的太和谷同北周军队遭遇,段韶率领左军,高长恭率领中军,斛律光率领右军。段韶指挥骑兵把敌人打得支持不住,纷纷溃退,许多官兵坠落到山谷里摔死。
北齐军队的一员将军,率领了五百士兵冲向千军万马的北周军队。这位将军身穿铠甲,手握利刃,在人群中格外醒目,然而最吸引人的是他的脸部,他的脸上带了一个面目狰狞的面具,看到叫人不寒而栗。
这位将军骁勇异常,加上他脸上的狰狞面具给敌人心理上的震撼,北周的军队竟然拦不住他。他率领五百士兵在北周军队中杀出一条血路,冲到洛阳城下。
此时的城内守军已成惊弓之鸟,疑心有诈,不敢贸然打开城门。他们要求这位将军摘下面具,亮出他的本来面目。将军答应了,当他摘下面具以后,城内的守军顿时欢声四起,因为这位戴面具的将军不是别人,正是北齐一代名将,兰陵王高肃。
当守城的士兵们知道戴面具的将军是兰陵王以后,打开城门和兰陵王的军队一起杀向北周军队,北周军队大败。这一场大战被史称“邙山之战”。史书这样记载北周军队惨败的样子:“丢营弃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
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神转折最多的“邙山之战”,有怎样离奇的故事
公元543年,北方的两个割据政权,东魏,西魏爆发了双方成立以来的最大一次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非常狗血,原来,东魏大丞相高欢的儿子高澄看上了御史中尉高仲密的老婆李昌仪。高澄其人,向来是个流氓,十五岁的时候就跟自己父亲的小妾私通,看到貌美如花的李昌仪后,居然当场就要非礼,连对方的衣服都撕烂了,李昌仪拼命反抗之下才没让这流氓得逞。
感到帽子危险的高仲密立马四处活动,终于被调任为北豫州刺史,但他知道,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投奔西魏,而自己治下的战略要地虎牢关便是最好的见面礼。于是高仲密设计杀死了主管军事的将领奚寿兴,接着便派使节到西魏向西魏丞相宇文泰投诚。
洛阳门户虎牢关
宇文泰得报后,欣喜若狂,立即加封高仲密为侍中,司徒,并亲率大军前往救援高仲密,以保住虎牢关作为将来进攻东魏的桥头堡。西魏军到达洛阳后兵分两路,一路由于谨率领,前往虎牢救援,另一路由宇文泰指挥,包围黄河南岸的河阳南城,企图夺取河桥,阻止东魏军队渡河。然而高欢早已预料的宇文泰的这一动作,他提前派遣了数万精锐驻防河阳南城。
宇文泰一时无法攻下河阳南城,而高欢的军队已经接近黄河北岸。宇文泰立即率军后撤到河桥上游,随后放出上百艘火船,顺流而下,想要烧毁河桥。宇文泰反应快,对方反应也不慢,东魏将领斛律金立马派出许多带着链子的小船,将火船全部拉到了黄河边。河桥因此得以保全,高欢成功率军过河,驻扎在邙山。
东魏名将斛律金
东魏军的数量要大于西魏军,但宇文泰决定主动出击以获取优势,当夜,西魏军饱餐一顿,丢下所有辎重,全军向邙山急进。然而西魏军的一举一动都被东魏军的侦察兵尽收眼底。当高欢接到报告说西魏军是吃了一顿干粮而来时不禁大笑,因为这一路上都没水源,西魏军狂奔几十里后必定干渴的要命。随即,高欢下令全军列阵迎敌。
邙山之战
当西魏军赶到邙山后,傻眼了,东魏军阵容整齐,占据了有利位置。但宇文泰并没有惊慌,因为他的军队向来战斗力比东魏军高,于是令旗一挥,西魏军便向东魏展开了冲杀。高欢亲自指挥中军抵挡西魏军的正面进攻,并派大将彭乐率领数千精锐骑兵向西魏军后方包抄。不久,就有人向高欢报告,彭乐临阵倒戈了。但没过一会,彭乐回来了,还抓了西魏军几十个王公贵族。
邙山之战
高欢大喜之下立即命人将这几十名王公贵族押到两军阵前喊话,本就又渴又累的西魏军一见这场面,立马军心溃散。东魏军趁势出击,西魏军大败,被斩首三万余人。高欢立即命令彭乐追击宇文泰,务必把这心腹大患除掉。孤身一人的宇文泰很快便被彭乐追上,但宇文泰一看追上来的是彭乐时,立马放心了,因为他知道这货是出了名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于是宇文泰勒住马,转过身来对彭乐说:”如果你抓了我,你也活不长。你没听说过兔死狗烹的事吗?抓了我对你没有任何好处,你还不如去我的营地去强些金银珠宝。“随后宇文泰解下自己的金腰带送给了彭乐。彭乐这傻冒居然真的听了宇文泰的话,拿着金带乐呵呵的跑了。
宇文泰
更奇葩的事在后面,彭乐回去后主动交代了自己放走了宇文泰的行径,连宇文泰怎么跟他说的话也转述给了高欢。高欢被气得七窍生烟,抓着彭乐的脑袋往地上撞。明白自己犯了大事的彭乐立马表示:给我五千精兵,我肯定能把宇文泰抓回来。高欢一听,更气了,宇文泰早跑没影了,你能抓个屁呀!有些人在失败后,会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有的人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高欢属于后者,他知道这次错失良机是自己的错,根本就不该派彭乐这个头脑简单的家伙去抓宇文泰。
随后,高欢念彭乐有大功又有大过,便命人抬来三千匹绢压在他身上既是奖赏也是惩罚,这叫赏罚分明。
高欢
侥幸逃了一命的宇文泰并没有失去信心,而是立即收拢军队,决定再战高欢。第二天,宇文泰集中兵力攻打高欢所在的中军,如能击杀高欢,此战必能反败为胜。战况发展果如宇文泰所料,东魏军刚刚经历一场大胜,以为西魏军以无力再战,完全没想到他们居然敢在第二天就主动出战。毫无防备的东魏军中军被击溃,高欢在部下的拼死掩护下成功逃跑,但是很快追兵就再次杀了过来。因为有人把高欢的位置信息告诉了宇文泰。
这个告密的人是个东魏士兵,他在前一天偷了一头驴,按律当斩,但高欢因为手头事情太多,没来得及处罚这个士兵,而是把他关了起来,准备战后再审理他。没想到这家伙趁乱逃跑,并把高欢的位置告诉了宇文泰。宇文泰立马派出大都督贺拔胜率兵追杀高欢。
贺拔胜
单从两人分别派人追杀对方就可以看出宇文泰用人比高欢要强。首先,贺拔胜的哥哥和弟弟都帮助过高欢,反而被多疑的高欢所杀;贺拔胜自己的地盘荆州也是被高欢所夺。其次,贺拔胜乃西魏第一勇将,宇文泰曾对将领们说:诸将对敌,神色皆动,唯贺拔公临阵如平常,真大勇也。最后,贺拔胜和高欢相熟,绝不会认错人。
贺拔胜率军按照投诚的东魏军士兵指示,果然找到了高欢,就在他即将干掉高欢时,他的战马被高欢的外甥段韶射死,而当时身为第一神射手贺拔胜却没有带弓箭,致使高欢得以逃脱。
东魏军中军虽被击溃,但毕竟数量远大于西魏军,稳定下阵脚的东魏军发动反击。宇文泰虽然率军拼死抵抗,但还是挡不住东魏军数量上的优势,不得不下令撤退。高欢见状,立即下令全军追击,刚刚还占尽上风的宇文泰,又被追得入地无门。西魏大将于谨和独孤信(就是那个著名的美男子)收集败兵举起白旗,假装向东魏投降。急于追杀宇文泰的东魏军来不及搭理他们,只是让他们站到路边去,不要占道。东魏军经过后,西魏军队从背后偷袭,杀得东魏军队措手不及,场面一度十分混乱,宇文泰才得以保命。
独孤信
西魏大将若干惠所部跑的慢了一点,结果掉了队,东魏追兵紧追不舍。若干惠见逃不掉了,干脆下令全军止步,同时下令全军埋锅造饭,并说:长安死,此中死,异乎?哪儿的黄土不埋人?但是死之前得吃饱饭吧。东魏军看到这架势,以为对方有埋伏,不敢追击。结果若干惠所部吃了顿饱饭,晃晃悠悠的回去了。估计回去见到那些差点把肠子跑出来才逃得一命的同僚后,能吹一辈子。
高欢带兵连夜追击宇文泰,直追到陕州才停在此地暂时宿营。行台郎中封子绘劝高欢趁势攻灭西魏。高欢对此表示赞同,但他又犯了一个错误,连夜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听听部下将领怎么说。结果这帮跑累了的将军纷纷耍赖,不愿意再追了。向来体恤下情的高欢最终放弃了追击西魏军,结果失去了彻底消灭西魏的最好机会,结果抱憾终生。
这场大战可谓是波澜起伏,高潮迭起,戏剧性的神转折之多可以说再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高欢和宇文泰这对不世枭雄的对决堪称历史少有。最终,宇文泰惨败,高欢惨胜。而高欢和宇文泰这两个枭雄的最终胜负则要由他们的后人来见分晓了。
不甘心戴绿帽的高仲密眼见西魏军大败,只得逃离虎牢关,投奔西魏而去,而全家老小都被丢在了东魏。高欢下令将高仲密全家杀死,当然,高仲密的老婆不在此列,因为这个女人被高澄救了。
府兵制的出现使西魏军战力大增
大败而回的宇文泰立即着手进行军政改革,创造出了影响中国历史数百年,造就了盛唐军威的府兵制。
“邙山大战”,两大枭雄的终极对决,堪称古代军事史之最,这是为何
“邙山大战”,是公元543年南北朝时期东西魏之间爆发的战争。其堪称古代军事史之最的原因,我认为在于:邙山大战波澜壮阔,过程中充满了跌宕起伏,转折之多令人回味悠长。
邙山大战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东西魏之间的一次战争,首先由西魏的高仲密投降西魏点燃,其本质是东魏丞相高欢的儿子看上了他的妻子,高仲密气不过出走西魏。
这本是私人之间的恩怨,但是他们在当时的历史上占据特有的角色,首先是高仲密,他在当时占据了豫州,而豫州与西魏接壤,他的投奔,使得西魏丞相宇文泰认为这是一个讨伐东魏的时机。而东魏丞相高欢更是由儿子一时的私欲卷入这场战争。
战争的第一个阶段,宇文泰兵分两路进攻东魏,可是战报早已到达高欢那里,高欢首先领兵读过黄河,在邙山安营扎寨。而在邙山两军开始了殊死之战。
战争的第二阶段,在都整顿好军队之后,西魏试图奇袭高欢,结果高欢已严阵以待,西魏吃了败仗。
宇文泰败走,高欢和众将士庆功。没想到这直接到了第三阶段,宇文泰来了个回马枪,大胜高欢。
而第四个阶段来自于东魏军队的反击,由于西魏军属于远途作战,寡不敌众,不得不撤退。高欢获得胜利,宇文泰仓皇而逃。
邙山之战最终以宇文泰的惨败结束。整个战争过程,跌宕起伏,里面的细节更是可圈可点,是我国历史上最富有玄机和悬念的战争。
为什么邙山之战会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转折最多的战役
因为邙山之战,西魏主帅宇文泰明明有机会抓住高欢,但是又给高欢跑了,而同样东魏主帅高欢也是有机会抓住宇文泰,但是还是让宇文泰跑了。最后结果是宇文泰回家等死,高欢也回老家了,所以才会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转折最多的战役。
首先是邙山之战起因让人非常费解和狗血,因为东魏大丞相高欢的儿子高澄看上了御史中尉高仲密的老婆李昌仪,还对李昌仪进行非礼,只是没有得逞。然后御史中尉高仲密感觉自己头顶随时都可能绿油油的,就投靠西魏的宇文泰。
然后高仲密设计下杀了主管军事的将领奚寿兴,宇文泰非常开心,就带西魏的大军攻打东魏,路上宇文泰的军队吃了干粮,又匆匆忙忙赶到邙山跟高欢打仗,因为一路上没有水源,导致西魏军赶了几十公里就干渴要死,遇到高欢的时候都无心对战。最奇葩的是东魏彭乐有机会抓住宇文泰,拿了宇文泰金腰带就放了他。
接着是宇文泰侥幸逃过一命,谁都没有想到他既然第二天又找了高欢,高欢因为第一天的胜利,军队都很放松,谁也没有想到宇文泰这招,结果就是高欢失败匆匆忙忙逃跑。宇文泰派了贺拔胜前去抓高欢,没有想到是自己战马给高欢的外甥射死了,结果就是高欢胜利大逃亡了。
最终,宇文泰惨败,高欢惨胜。可以说这场大战高潮迭起,历史上少见的神转折。
实力强盛的瓦岗军,为何在邙山之战便消亡了呢
隋朝末年,称雄中原的瓦岗军。但为什么邙山一战,顷刻之间土崩瓦解?首先,强攻洛阳是最大战略失误,丧失了继续发展壮大的机遇。隋末瓦岗军的发展壮大,李密是关键人物。李密曾在杨玄感麾下,向其建议直取长安,不打坚固的洛阳,结果杨玄感刚愎自用,不采取李密的建议,兵败于隋军被杀。教训之深刻,但到了李密自己也重蹈覆辙。瓦岗军没有稳定的根据地,处在流动作战状态。强攻洛阳没有奏效,瓦岗军一时无法脱离战事,只有与王世充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拉锯之战。瓦岗军在洛阳拔不出脚,无疑丧失了继续发展壮大的大好良机。
其次,选择与宇文化及交战,丧失了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隋炀帝后,骁果军北上返回长安,此时的洛阳是通往长安的必经之地。李密也正好与王世充苦战之际。如果李密选择先放宇文化及一马,宇文化及背负着弑君的恶名,是谁都不会放过宇文化及的。瓦岗军一旦放他入关,自然会有人会收拾他。特别是王世充也不能放过宇文化及。此时的李密再蹑其后,一定能坐收渔翁之利。不仅解决久攻洛阳不下的难题,也解决了宇文化及的问题。李密又一次的错误判断和决策,选择了与宇文化及作战。
再次,骄傲轻敌的邙山之战,丧失了咸鱼翻身的时机。洛阳之战,王世充和李密双方各损战将许多,激烈交战不下于百余次之多。瓦岗军锐气大减。加上瓦岗军后勤补给跟不上,因为来自隋朝粮仓储粮,没有补给系统。所以久战的瓦岗军,越战越没有信心,拿不到赏赐,军心是日渐离阻。王世充抓住瓦岗军军心不稳,久战疲惫之机,前与瓦岗军决战。李密在邙山南麓摆阵迎战王世充。由于刚胜宇文化及,李密也轻视王世充,但王世充以200余奇兵突袭成功,瓦岗军大败。由于李密打算回到洛口仓城重整兵马,结果败走虎牢关。瓦岗军屡败之余,加上李密的骄傲轻敌,给了王世充喘息机会。邙山之战大败,彻底让李密看到已无翻身的可能,随后投降了李唐,不久后被杀。邙山的惨败,瓦岗军瓦解,是李密战略失误、内部失和、常年征战等致命的原因。另外,瓦岗寨内部两大派系火并的后遗症,也是李密兵败的原因之一。
南北朝时期邙山之战这次战役的导火索是什么
它的爆发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之所以说是偶然,是因为一个人的行动导致秦、赵两大强国的决战提前爆发。这就是今天要说的:一个公开的计划,赵无法拒绝,但让秦骑走没有对手。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暴涨千里。秦惠文为王时,首先从魏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进而夺得巴蜀广大领土,不仅扩大了疆域,而且大大延伸了秦国的战略纵深
在益阳之战中,秦夺取了韩国战略要地益阳,拥有了东进的桥头堡;秦王赵翔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国彻底攻打并消灭了夷渠,从此秦国没有了内忧。长平之战前的战国格局是:战国初期霸主魏国衰落后,齐秦三大强楚分裂,随后丹阳之战、垂沙之战后楚国衰落,齐秦一度成为霸主国。然而,赵武灵和王骑马射击后,赵国实力迅速崛起。与此同时,齐国遭受了乐毅五国的毁灭性打击知道接受韩国的上党郡会引起秦国的大怒,导致双方战争的推进,但赵国不得不接受。为什么这么说?三族分家晋朝后,
上党地区分为两部分。韩国的上党在西边,赵的在东边,中间隔着太行山。然而,韩国的上党山大多以太行山为屏障,赵的上党是。本来,西线上党在弱小的韩国手中并没有对赵国构不成威胁,但如果落入强秦手中,那就大不一样了。一旦越过太行山,不仅赵的上党会有危险,而且赵的重镇晋阳也会直接暴露秦国的重镇安邑(安邑原是魏国的故都,衰落后落入秦国之手,成为秦国在河东的军事重镇),有太行山作为屏障,就意味着对秦国多了一个保障,所以赵即使得罪了秦国,也无法拒绝对党的提议。
韩国的上党郡对赵国很重要,对秦国也很重要。本来同意割让给秦国,但是被赵切断了,秦国放不下,所以秦国没有动秦国的重镇安邑(安邑原是魏国的故都,衰落后落入秦国之手,成为秦国在河东的军事重镇),有太行山作为屏障,就意味着对秦国多了一个保障,所以赵即使得罪了秦国,也无法拒绝对党的提议。韩国的上党郡对赵国很重要,对秦国也很重要。本来同意割让给秦国,但是被赵切断了,秦国放不下,所以秦国没有动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