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邓稼先的事迹简短,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邓稼先的事迹简短

邓稼先的事迹简短如下:

他于1958年奉命带领大学毕业生研究原子弹,在蓬断草枯的地方工作,工作了整整28年,没有一丝的怨言 , 把祖国交给他的任务认真完成,这样的责任感是无人能比、无人能及的。这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武器制做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技术人员和学者制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

邓稼先不引人注目,与他谈话,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忠实的人。他不会在别人发言时说话打断,让人难堪。而是在下面认真倾听尊重发言人,这也告诉我们,在别人发言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倾听,他真诚坦白,没有小心眼,具有中国农民的气质,这也是别人相信他的原因。

邓稼先还是一位实事求是的人。 有人询问邓稼先研究武器是否有外国人参与过,邓加先说,他觉得没有,然后回去研究证实,对这种问题要实事求是、这么认真,实在令人佩服!邓稼先还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人,在探测信号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信号接收不到,这是非常危险的。

人们都劝他回来,可他却说: ”我不能走!” 这样的负责任的精神实在让人感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忍受着体内不停出血的剧痛,坚持写下一份对中国核事业产生着深远影响的报告,我们也更加明白,国家贫弱之时需挺直脊梁,民族复兴之时当成为栋梁!

标签: 邓稼先的故事100字

返回目录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哲学系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

 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1936年,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中学在1939年停办)。在崇德中学,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1940年5月,邓稼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二,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昆明。7月-9月,在昆明升学补习班学习。9月,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中三年级至毕业。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

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10月,邓稼先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 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到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中。

1956年与何祚庥、徐建铭、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学报》上相继发表了《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为中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1958年秋,开始投入原子弹的研究,并从此隐姓埋名。

1958年8月,邓稼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

1962年9月11日,邓稼先和其同事拿出了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基础。

1963年9月,邓稼先、于敏率领九院理论部研究原子弹的原班人马,承担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任务。

1972年, 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 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是年,在一次试验中,身体受辐射影响,但仍坚持工作。

1982年,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是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邓稼先指挥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试验。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享年62岁。

这是何其精彩的一生。

返回目录

关于邓稼先的一个小故事,100字即可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返回目录

邓稼先的故事100字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此外有同名影视作品、散文、游戏等.

返回目录

邓稼先的故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起。22天后,北平沦陷了。日本侵略者召开了“庆功会”。时年13岁的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这件事发生后,邓以蛰的一个好友劝他说,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你还是尽早让孩子离开北平吧。

无奈之下,邓以蛰让邓稼先的大姐带着他南下昆明,那里有南迁的清华和北大教授,还有众多的老朋友。临走前,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邓以蛰凭自己的经验寄希望于邓稼先,但这句话在邓稼先的脑海里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

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邓稼先

返回目录

关于邓稼先的小故事(简短一些)

邓稼先的爱国故事

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使敌视中国的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

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职责重大,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

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加,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感情埋在心里,过着长期的独身生活。和他同时代的同学,有许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气的科学家、活动家,他的名字却没多少人知道。

之后,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们仍然不知道邓稼先就是两弹的元勋。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回国探亲,点名要见他。两个人会面后,杨振宁问他在哪里工作,又问起爆炸原子弹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单位工作,丝毫没讲自己正是造原子弹的。

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一向到报上发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国人民才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他不图个人的名和利,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几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大业奋斗,却从不后悔。临终前,他欣慰地说:“我能够瞑目了。”

拓展资料: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