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天文学家郭守敬简介 郭守敬是哪,郭守敬是我国哪个朝代的科学家》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 1、天文学家郭守敬简介 郭守敬是哪个朝代的
- 2、郭守敬是我国哪个朝代的科学家
- 3、达活泉的郭守敬纪念馆
- 4、郭守敬故居在哪里 郭守敬纪念馆景点介绍
- 5、作文:伟大的先人——郭守敬
- 6、中国最早的航天研究者是谁
- 7、郭守敬简介 郭守敬纪念馆介绍
天文学家郭守敬简介 郭守敬是哪个朝代的
郭守敬(元代科学家)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市邢台县)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 。(概述内图片来源:蒋兆和绘郭守敬画像)中文名郭守敬别 名郭若思、郭太史国 籍元朝民 族汉族出生地顺德府邢台县出生日期1231年逝世日期1316年职 业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毕业院校紫金山书院信 仰科学主要成就制订《授时历》 西夏治水,大都治水 制造天文测量仪器代表作品《授时历》《推步》《立成》等官 职都水监、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等郭守敬于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生于顺德府的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县)。郭守敬父亲的情况史传未载,有可能是早逝。他是由祖父郭荣抚养成人的。 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 郭守敬求学于刘秉忠(连环画)当时,忽必烈(元世祖)的重要谋士、著名学者刘秉忠因居父丧,正于邢台西南的紫金山中结庐读书,从学的人有著名学者张文谦、张易、王恂等人。郭荣与刘秉忠交好,便将少年郭守敬送到刘秉忠门下深造。刘秉忠精通经学和天文学,郭守敬在他那儿获得了颇多的教益。 蒙哥汗八年(1251年),刘秉忠被当时总领漠南汉地事务的忽必烈召入幕下。刘秉忠离开邢台后,把郭守敬介绍给了张文谦。郭守敬成年不久后,受命来安抚邢台一带地方的脱兀脱和刘肃等,发起了整治开挖水流河道的工作,并专门聘请郭守敬承担工程的规划设计。郭守敬根据家传学问,再加上认真的调查勘测,很快就弄清了因战乱而破坏了的河道系统。随后的疏浚整治工程,使蔓延的水泽各归故道,并且在郭守敬的指点之下一举挖出已被埋没了近三十年的石桥遗物。这项工程受到了时人的传颂,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曾专门为此写了一篇《邢州新石桥记》,文中的郭生指的就是年轻的郭守敬。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府(后称上都)即位,命张文谦到大名路(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等地担任宣抚司的长官,郭守敬也跟随张文谦一同前往学习。 大通州地势低于大都。开运河,只能从大都引水流往通州,沿途筑一系列牐坝,使南来的船逐级上驶。这样,就必须在大都城周围寻找水源以保证运河的水量。金朝时曾从京西石景山北面的西麻峪村开了一条运河,经过中都注入通州城东的白河。但因浑河中泥沙极多,运河很快淤积;加之夏、秋洪水季节,浑河水极其汹涌,极易泛滥,对运河两岸造成威胁。所以,开凿了十五年之后又复把运河上游的口子填塞了。 早在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郭守敬初见忽必烈时所提的六项水利工程计划中,第一项提的就是此事。他计划把清河的上源中,从玉泉山涌出后东流,经瓮山(今万寿山)南面的瓮山泊(今昆明湖的前身)再向东的那一支流改道向南,注入高粱河,再进入运河。这项计划曾经实施。但因只是一泉之水,只能用于增加大都城内湖池宫苑的用水量,对航运则无裨益。 至元二年(1265年)以后,郭守敬从西夏回京,又提出了修运河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是利用金人所开浑河的口子,只是另在金人运河的上游开一道分水河,引回浑河。当河水暴涨,危及下游时,就开放分水河闸口,解除对大都城的威胁。同时考虑到浑河水携来的泥沙问题,他撤去了运河上的闸坝,以使泥沙自然运走。这种设想固然有其道理,但大都到通州运河段的水位下降梯度,虽比大都以上的运河段梯度较小,却仍然是相当大的,没有闸坝控制,巨大的粮船就无法逆流而上。因此,这个方案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实施完成以后,只对运河两岸的农田灌溉及放送西山砍伐木料的作业有所帮助。 此后,郭守敬总结了两个方案失败的教训,并在大都周围仔细地勘测水文和地形起伏情况。只是由于他又被调去修《授时历》,才将此事搁置。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有人建议利用滦河和浑河溯流而上,作为向上都运粮的渠道。忽必烈不能决断,派郭守敬去实地勘查。郭守敬探测到中途,就已发现这些建议不切实际。他乘着报告调查结果的机会,提出了许多新建议。其中第一个就是他已筹划多年的大都运河新方案。 这个方案利用他第一次方案中凿成的把瓮山泊流出的一支清河上源引向南面高粱河的河道。为了进一步扩充水源,又把昌平县神山(今称凤凰山)脚下的白浮泉水引入瓮山泊。此后,河水并不径直南下,而是反向西引到西山脚下,再沿西山往南,沿途拦截所有原来从西山向东流入沙河、清河的泉水,使汇成流量可观的水渠,再经高粱河进入流向通州的运河。因为这些都是清泉水源,泥沙很少,运河下游可以无顾虑地建立船闸,使粮船平稳上驶。 整个工程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全长一百六十多华里的运河连同全部闸坝工程就完成了。这条运河被命名为通惠河。而自昌平到瓮山泊的一段又特称白浮堰。从此以后,南来的船舶可直驶到大都城中,作为船舶终点码头的积水潭上登时桅樯如林,热闹非凡。通惠河不但解决了运粮问题,而且促进了南货北销,繁荣了大都城的经济。 通惠河工程从技术上来说最突出的是白浮堰线路的选择。白浮泉的发源地海拔约六十米,高出大都城地势最高的西北角约十米。但因两者之间隔有沙河和清河两条河谷地带,它们的地势都在五十米以下,甚至还不到四十五米。因此,如从白浮泉直线南下,则泉水势必沿河谷东流而下,进不了运河。如果用架渡槽的办法,则也只能引白浮一泉之水,起不了多大作用,却费工甚巨。而郭守敬所选的线路,虽然迂回,却保持了河道较小的水位落差梯度,且可拦截沿途所经的诸多水源,使流入运河中的水能有较大的水量。因为从神山到大都城的直线距离有六十多华里(三十多公里),在这么长的路程上地形有几米的起伏那是很微小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郭守敬的地形测量技术实在是很高超的。当代许多地理学家考察了白浮堰线路之后,对郭守敬的成就无不交口赞誉。 天文学编制《授时历》天文观测郭守敬运用他改进、创造的天文仪器,进行了许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从而使《授时历》的编制有了可靠的观测基础。他所从事和领导的观测项目甚多,如冬至时刻、二十八宿距度和星表、四海测验、黄赤交角以及一些历元时刻的测定,其中大部分数据都是中国古代历法史上最精确的,或近于最佳的。 其中较为知名的即为四海测验。四海测验郭守敬画像(2张)至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提议:如今元朝疆域比之前大了很多,不同地区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时间不同、各地的时刻也不同,旧的历法已经不适用了,因此需要进行全国范围的天文观测以编制新的历法。忽必烈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议,派监候官十四人分道而出,分别在二十七个地方进行天文观测,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 郭守敬从上都(今多伦)、大都(今北京)开始历经河南转抵南海跋涉数千里,亲自参加了这一路的测验。在其中的6个地点,特别测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长度和昼、夜的时间长度;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这些观测的结果,都为编制全国适用的历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编制历法在《授时历》创作中,郭守敬虽然有专业分工,他负责制器和测验,但与整个创作中的其他部分以及总体工作,并非全然无关。《授时历》的编制是一件规模较大的集体工作。工作中既有专人分工负责,也有重大问题的集体讨论。《元史》作者除了在王恂、郭守敬的列传中记叙了改历之事外,还在许衡、杨恭懿等人的列传中也作了相当篇幅的叙述。这些叙述中都透露出《授时历》编撰工作的集体性。按照当代科学史家钱宝琮的观点,甚至可认为,早在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等人同学的时代,他们就对历法问题有过许多探讨。 在估价集体工作的体制下郭守敬的作用时,应注意的是:一方面,郭守敬所分工负责的任务一定会吸收别人的智慧和劳动。例如,关于全天恒星星表的测定就不是哪一个人所能独力完成的。至于在测定七应的工作中,也离不开历法的推算和对数据的处理。另一方面,则应该肯定在整个历法的创新和改革中,也凝结着郭守敬的贡献和智慧。在新历颁行后不久主要骨干王恂等人因先后去世或辞归,唯剩下郭守敬继续工作,一人整理了《授时历》全部文稿。因此郭守敬功不可没。这也就是后人把《授时历》的成就都归于郭守敬的重要原因。 《授时历》推算出的一个回归年为365.2425天,即365天5小时49分12秒,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钟,和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俗称的阳历)的周期一样,但《格里高利历》是1582年(明万历十年)开始使用,比郭守敬的《授时历》晚三百多年,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地理学郭守敬雕塑郭守敬曾提出,以海平面作为基准,比较大都(今北京市)和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两地地形高下之差,这是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海拔”的创始。 郭守敬在西夏水利工程结束后曾溯黄河之流而上,探寻黄河的发源地。由此他成为以科学考察本身为目的,专程探求黄河河源的先驱者。他的探查结果没有记载流传下来。现今传世的第一部河源考察成果专著为都实所撰的《河源记》,此是至元十七年(1280)都实奉忽必烈之命专程考察河源的纪实。先前郭守敬的考察对都实肯定有相当的影响。 改制发明天文仪器制造简仪(3张)郭守敬为完成《授时历》工作创制了十二件天文台上用的仪器,四件可携至野外观测用的仪器,其名载于齐履谦所撰《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中,分别为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十二种(但史书记载中合计仪器总数为十三件,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而在创编《授时历》工作前后,郭守敬还制造并创作了一些天文仪器,其中多数是计时器或与计时器有关的仪器。工作前后制作的仪器有 :宝山漏。大明殿灯漏(又称七宝灯漏)。灵台水运浑天漏。柜香漏。屏风香漏。行漏。郭守敬部分发明(3张)其中的大明殿灯漏是中国第一架与天文仪器相分离的独立的计时器,在中国钟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观郭守敬一生制造的天文仪器,大多具有设计科学、结构巧妙、制造精密、使用方便的特点,而且绝大多数都注意到仪器安装的校正装置。他的创作博得同时代和后世的高度赞扬。王恂是很高傲的人,每见到郭守敬的新创作,皆为之心服。他所制造的部分仪器,后又于清初运回北京。后来在十八世纪康熙、乾隆年间的几次工程中,把郭守敬的作品都当作铜材熔毁。 其它郭守敬在简仪上设计的赤道经纬仪是世界上最早的赤道装置,欧洲直到公元1598年才由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明类似的装置。 郭守敬在简仪中使用了滚柱轴承,以使简仪南端的动赤道环可以灵活地在定赤道环之上运转。西方的类似装置是在二百年后才由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发明的。 个人著作郭守敬与《授时历》郭守敬曾参与许衡、王恂等共同研订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据《元史·郭守敬传》记载,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转神选择》、《上中下三历注式》、《时候笺注》、《修历源流》、《仪象法式》、《二至晷景考》、《五星细行考五十卷》、《古今交食考》、《新测二十八舍杂坐诸星入宿去极》、《新测无名诸星》、《月离考》 人物评价总评郭守敬塑像郭守敬是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科学成果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卓越的,郭守敬从事科学研究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更是反射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郭守敬的一生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科学活动中,他精心观察客观事物的特点,从中掌据它们的发展规律;他能很好地发现和总结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从具体实践中得到运用和提高;他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取长补短,使自已的科学研究事业逐渐趋于完善。但是,他从不满足前人的现成经验,敢于大胆探索,富有创新精神。由于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勤奋实干,所以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历代评价忽必烈: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许衡:天佑我元,似此人世岂易得? 铁穆耳:郭太史神人也。齐履谦:公以纯德实学为世师法,然其不可及者有三,一曰水利之学,二曰历数之学,三曰仪象制度之学。……及夫见用,观其规画之简便,测望之精切,智巧不能私其议,群众无以参其功。……呜呼!其可谓度越千古矣。 利玛窦:其(郭守敬的天文仪器)规模和设计的精美远远超过曾在欧洲所曾看到和知道的任何这类东西。这些仪器虽经受了二百五十年的雨、雪和天气变化的考验,却丝毫无损于它原有的光荣。 张燧:古历《大衍》为精,一行和尚藏却金针,世徒传其鸳鸯谱耳。于是守敬独得一法,曰弧矢圜算,如所谓横弧矢,立弧矢,赤道变为黄道,黄道变为白道者,最为园机活法。自此黄、赤、白三道之畸零可齐,而气朔之差可定。此法不唯儒生不晓,而三百年来历官亦尽不晓矣。今监中有一书颇秘,名曰《历源》者,郭氏作法根本,所谓“弧矢圜术”颇在焉。……虽然,今历家自谓得其数矣,而历家相传之数,如历经立成通轨云云者,郭氏之下乘也,死数也;弧矢圜术云云者,郭氏之上乘也,活数也。死数,言语文字也;活数,则非言语文字也。得其活数,虽掀翻一部历经,不留一字,尽创新法,亦可以不失郭氏之意。得其死数,则挨墙傍壁,转身一步倒矣。 柯劭忞:先正阮文达公(阮元)有言,推步之要,测与算二者而已。郭守敬简仪、仰仪之制,前此言测候者未及也。垛积招差句股弧矢之法,前此言步算者弗知也。测之精,算之密,上考下求,若应准绳,可谓集古法之大成,为将来之典要者矣。 亲属成员祖父郭荣,号鸳水翁,为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 后代郭守敬的后代至今不知去向,据推测,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因元明之际朝代更迭造成的。郭守敬的家乡为河北邢台县皇寺镇郭村,但至今未有一个郭守敬的后代到此地寻祖。在山东沂南县南左泉村郭氏家族,经过初步考证,并走访邢台县皇寺镇郭村以及郭守敬纪念馆,认定沂南郭氏家族或为郭守敬后裔,有祖碑可供考证:守敬、守京祖于元末明初自北京椿树胡同迁此。 后世纪念国际河北邢台郭守敬纪念馆中的郭守敬星图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将月球背面位于134°W(西经)、8°N(北纬)的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 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郭守敬是我国哪个朝代的科学家
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字若思,汉族,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 郭守敬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和观测。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当时,有杨恭懿等来参予共事。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汉代以来的四十多家历法,吸取各历之长,力主制历应“明历之理”(王恂)和“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郭守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取得许多重要成就。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郭守敬(12张)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过三年半约二百次的晷影测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他又结合历史上的可靠资料加以归算,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这个值同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一样。中国古历自西汉刘歆作《三统历》以来,一直利用上元积年和日法进行计算。唐、宋时,曹士等试作改变。《授时历》则完全废除了上元积年,采用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作为计算的出发点,以至元十八年为“元”,即开始之年。所用的数据,个位数以下一律以100为进位单位,即用百进位式的小数制,取消日法的分数表达式。晚年,郭守敬致力于河工水利,兼任都水监。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他提出并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运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郭守敬升任昭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他主持河工工程期间,制成一些精良的计时器。
达活泉的郭守敬纪念馆
郭守敬,河北邢台人,中国元代杰出的天文、水利、数学、仪器仪表制造专家。他一生科技成就有二十几项遥遥领先世界水平,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天文学组织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和太空中编号为2012号的小行星分别以郭守敬的名字命名。为了纪念先贤,启迪后人,1984年,邢台市为郭守敬建造了纪念馆。郭守敬纪念馆,坐落在河北省邢台市风景秀丽的达活泉公园内,占地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目前,主要建有郭守敬铜像、观星台、四个展厅、天文观测台、青少年科普活动室等设施和景点,陈列有《郭守敬生平业绩展览》。该展览分四大部分:巨星耀神州、治水树丰碑、天文建奇功、伟业照千秋,共有展品300余件。其中复制有郭守敬当年创制或使用过的简仪、浑仪、赤道式日晷等大型仪器;制作有反映郭守敬观天测地、兴修水利成就的邢州治水、大都治水、太空广场等沙盘、场景。整个展览以突出郭守敬在天文、水利等方面,为人类科学事业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为主线,通过大量历史文献、文物,采用多种艺术形式和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郭守敬辉煌一生。郭守敬纪念馆主体建筑为明清园林式建筑风格,整个馆区环境幽雅,景色宜人,使人参观后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现邢台郭守敬纪念馆,已成为全国郭守敬研究中心,并以其雄伟的建筑,新颖的陈列,幽雅的环境,显著的成就,先后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被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天吼 晚游达活泉公园 作者:谷志科 摘自牛城晚报晚饭后,夜幕降临,漫步达活泉公园,目睹景物,颇有感触,特赋小诗。(一)入园明月当空挂,星斗北天悬,水面平如镜,岸边笛声传。(二)穿树丛步入小树丛,脚下如生风,眼前人影晃,耳边锣鼓声。(三)登高台拾级登高处,身倚古阁亭,举目观城夜,昂首望星空。(四)漫步岸边岸边灯火明,水中树倒影,风来波皱起,风去复如平。(五)登观星台登上观星台,激情满胸怀,天上科技星,本是民间来。(六)瞻仰郭守敬铜像铜体不作声,天地装胸中,昼思夜里想,中华咋振兴?(七)逛牡丹园花红草木盛,满园清香浓,久久不肯离,疑为入仙宫。(八)尾声幽雅一宝地,通风又透绿,健身陶性情,此处应常去。相关信息 2005年6月20日,邢台市景色宜人的达活泉公园免费向广大市民开放。这是邢台市第一次向游人免费开放公园,同时也标志着达活泉公园结束了长达28年的售票历史。达活泉公园是邢台市区居民最主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之一。它在清朝就被称为“邢台八景之一”,1977年建成公园并对外开放。为提高公园品位和质量,2004年,邢台市投资6000多万元对该园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改造后的公园凸现了泉文化与郭守敬科技文化两大主题,形成了泉文化、历史文化、绿趣园、休闲娱乐、水上活动以及民俗文化等极具特色的景观和活动分区,占地面积近千亩,共有各类植物3.7万株,草坪23.2万平方米,建筑景点3万平方米,水面6万平方米。2008年以来,市园林部门对达活泉公园进行改造提升,拆除周边门市440间,别墅80余栋,9万平方米的拆后空地全部用于绿化,改造后公园总面积达66.9万平方米,成为河北省市区内面积最大的公园。邢台市城管局负责人说,伴随着公园的免费开放,人为破坏公园设施的问题也将多起来,为此,他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绿地和各项设施的养护,加强对公园的卫生保洁,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郭守敬故居在哪里 郭守敬纪念馆景点介绍
郭守敬故居
郭守敬若思,汉族,是顺德府邢台县人,他同时也是中国元朝著名的水利专家、天文学家、仪器制造专家、数学家,他在世的时候写了非常多的著作,这些书对后世的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在太史院时和当时的太史令王恂一起编成的《授时历》,在现在也广为流传。他的祖父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他的老师也是个非常有名望的人,他的老师是刘秉忠,老师精通经学和天文学,教导了郭守敬很多。
郭守敬的是邢台人,在看过了邢台县志记载:“太史郭守敬墓县西北三十里”之后翁振军说,在走访调查了郭村之后,他们每个村子都进行调查,发现其中的13个村子无郭姓,也没有也与郭守敬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最终都表明,应该把调查重点放在了有郭姓的郭村。 其实在元朝覆灭了之后,汉人统治时期,郭守敬就为蒙古族人做了一段时间的事情,这让郭姓族人感到蒙羞,导致郭守敬元朝之后资料减少了很多,而郭村人也不知道郭守敬是谁。
在顺德府志还记载有着长乐寺碑,在城西北三十里郭村齐天统元年。说明了郭村的出现是在北齐年间就存在。其实郭守敬的老师刘秉忠的墓地发掘于贾村,而且伴有有墓志铭佐证,生前身后事都比较明确,但是郭守敬因为后人的原因,不仅资料很少而且墓地也不是很明确。在北京的郭守敬故居就是现在的郭守敬纪念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在汇通祠内,北京的郭守敬纪念馆分三个展厅,分别向游人展示了郭守敬的生平功绩。
郭守敬纪念馆
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水利方面专家,他这辈子为了元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他在该退休的时候还在接管太史院,一直都没有很好的颐养天年。他因为跟祖父学习了天文方面的知识,所以从小就熟知天文、水利等方面的内容。而且不仅是祖父的教导,最多的学习还是在他的师父就是非常出名的刘秉忠那里。
郭守敬纪念馆
现在郭守敬的家乡是在河北邢台,但是在建造郭守敬纪念馆时就建造了两处纪念馆。一处是在河北、还有一处就是在北京。在河北的纪念馆坐落在邢台市达活泉公园内,在这里的纪念馆也是非常大的,里面的内容也很丰富,有着郭守敬铜像、四个展厅、天文观测台、观星台、还有着活动室等地方供大家来观赏游玩。在纪念馆内,最大的陈列就是《郭守敬生平业绩展览》,这个陈列是分为了四个大部分的,巨星耀神州、伟业照千秋、治水树丰碑、天文建奇功。虽然说这个展览馆多是被当做展览使用,但其实他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全国郭守敬研究中心,还是很多的研究基地。
纪念馆占地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郭守敬纪念馆前后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同时还被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科技部等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郭守敬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在汇通祠内,在北京的纪念馆一共分三个展厅,在这几个展厅里向游人展示了郭守敬的生平功绩。
郭守敬发明了什么
郭守敬是元朝非常著名的水利专家、天文学家,他自幼被祖父教导,在祖父的谆谆教诲下熟读了五经和天文、算术还有水利技术等知识。郭守敬做为一名非常有名的发明家,为后人们做了非常的大的科技贡献,那么郭守敬究竟发明了些什么呢?
郭守敬发明的浑仪
因为郭守敬的老师是非常出名的刘秉忠,但是刘秉忠被忽必烈调入了朝廷,就将郭守敬举荐给了张文谦,左丞相是张文谦,他将郭守敬推荐到了忽必烈那里,在面见忽必烈的时候他提出了很多有利于元朝的水利方面的改善,提出了六条建议,最后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在郭守敬的职位越做越大时,奉命修浚西夏、唐来、汉延等古渠,在当地立了闸堰,这样的方法就能够使当地的农田得到灌溉,在处理完了这些事情之后郭守敬就被升任都水少监。
他的作为不仅是在水利方面,在他进入了工部变成了工部侍郎的时候,就和王恂一起修订了新历,提出了”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主张。《授时历》就是郭守敬发明的,他编纂的这部历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部历法,到至今也有很多的人在研究和学习。而且他所做的都不止这些事情,在王恂去世了之后,他一人接下了太史院的全部事情,升任了太史令,《推步》、《立成》这几部书都是他编的,也是非常出名的。在后来元朝的不力下他的晚年生活也是很孤寂的,最终享年86岁。
郭守敬望远镜
大家都知道郭守敬是元朝有名的天文学家、水利专家,而且他为了后人做出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在后来由郭守敬命名的郭守敬望远镜的出世也震惊了世界,因为郭守敬望远镜的设计是非常好的。那么郭守敬望远镜究竟是什么呢?
郭守敬望远镜
郭守敬望远镜是一架新类型的大视场兼备大口径望远镜,即“王-苏反射施密特望远镜”。你想看清天空中多的数不胜数星星的温度、化学成分、密度吗?由中国科学院天文台3月19日发布的自主创新研制的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郭守敬望远镜就可以帮你实现。此次公开发布的数据包含有220万条光谱,已超过目前世界上所有已知恒星巡天项目的光谱总数,而且在这个其中信噪比大于10的恒星光谱172万条。
在郭守敬望远镜发布之前就有了一批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和国外的国际学家的共同成果下,已经取得了一部分有影响力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发现300多颗白矮星,发现28颗白矮-主序双星,其中2颗是共包层后双星候选体,基于大数据分析发现银盘上方的恒星正在远离银河系中心运动,这些成果都是国内外的学家共同达成的。天文望远镜口径越大看得越深远,视场越大看到的天体越多。所以郭守敬望远镜的作用还是很大的。LAMOST通光口径最大4.9米,视场直径最大5度,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光谱巡天望远镜,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介绍说。
郭守敬的故事
郭守敬是中国元朝著名的水力专家和天文学家,他在世时编纂了非常多的著作,这些书对后世的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郭守敬雕像
他的祖父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因为他的教导所以郭守敬熟读五经和清楚天文学等知识,他的老师也是个非常有名望的人,他的老师是刘秉忠,刘秉忠精通经学和天文学,也给了郭守敬很多教导。在郭守敬的研究生活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小故事呢?
郭守敬十五岁那年,家里突然就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不是别人,正是武安天宁寺的和尚,法名子聪。这位和尚非常通晓天文、地理、算数和音律等多种学问,他上门来拜访是因为他与郭守敬的父亲郭荣交情极深。父亲和子聪和尚在一起切磋起学问来了。和尚就出一幅莲花漏的拓片,问郭守敬的父亲:“这是天圣莲花漏,主要器皿都采用莲花、莲蓬和莲叶的形状,名叫‘莲花漏’。莲花漏设计精巧,可惜由于战乱失传已久,我在一节被人打折的石碑上拓得此图,左思右想但不解其中奥秘。”
这时候年纪甚小的郭守敬一字不落的听到了两人的对话,心想还从未见过设计如此精巧的计时工具,就心生一计,向子聪和尚讨来了莲花落,说自己有办法破解。半个月后,子聪来郭家取莲花漏拓片,郭守敬向子聪讲起莲花漏各部分的结构和用途,说的头头是道,子聪听了觉得非常妙,一个劲的夸赞郭守敬是神童。郭守敬的父亲听了后直说不知道郭守敬天天在房内画图、算术,不觉得是什么神童。后来子聪觉得郭守敬非常有天赋,就带郭守敬去武安紫金山学经深造。
作文:伟大的先人——郭守敬
5月15日,我们京城晚报小记者一同去达活泉公园参观郭守敬纪念馆。 这天,天空湛蓝,风儿微微,大家的心情都很好。又赶上达活泉公园内举行车展、房展,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我们一进大门就闲不住了,一个个小鸟似的飞到了郭守敬铜像前。铜像高4.1米,重3.5吨,是由傅天仇教授领衔设计的,是当时塑像中最高的一尊。郭老手握四卷图纸,胡须稍翘,深邃的眼底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抬头仰望,他气度非凡,让人感到有一种巨大的为科学献身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为祖国、世界的科学事业做出得贡献太大了。 我们奔入第一展厅。里面有一个大铜板,介绍了郭守敬(1231-1316)一生的成就:郭守敬是元代着名的科学家,在天文、水利、数学、仪器制造等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十多项发明,领先当时的世界水平。展厅西面有书影,是郭守敬和他的启蒙老师——爷爷一起在院子里仰望星空,观察星空的景象。他的爷爷较瘦的脸下,有一把白花花的胡子,也是一位有学问的人。我想,郭老之所以这么有成就,跟小时爷爷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同学们非常积极,比讲解员姐姐跑得还快。“嗒嗒嗒”,一会就到了第四展厅。我也在前面跑个不停。展厅的东面是凹下墙面的星座图,这可让我们大开了眼界。我们找到了大熊星座、北斗七星,喜欢天文的同学最高兴不过了,装作小老师的样子,嘟囔着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们还在讲解员姐姐的指导下,在图上找到了中科院紫金山发现的2012号小行星——郭守敬星。我想:那颗星既然以郭老的名字命名,那一定是个美丽的行星吧。往西面下5阶楼梯就是科普室,用电视机看了对木星的介绍,我们又一次欢呼雀跃。 时间过得真快,余兴未尽,我们就参观完了有纪念意义的郭守敬纪念馆。回来的时候,又路过大门前郭老的铜像。我不禁抬头瞻仰,说出了我心中的科学梦:您为祖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如此杰出的成就,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像您一样,为祖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最早的航天研究者是谁
1622年,有一位名叫汤若望的耶稣会传教士从欧洲来华。他知识渊博,在中国生活了44年,直至去世,向当时的中国人传播了许多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当他在中国知道了郭守敬取得的伟大天文成就时,便情不自禁地称赞郭守敬是“中国的第谷”。
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这真是一种崇高的赞誉。第谷确实是很令人钦佩的,他于1546年诞生在丹麦的一个贵族家庭中,从小热爱观察星辰,13岁就进哥本哈根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16岁又进入莱比锡大学。他17岁时开始了第一项天文研究——木星合土星,26岁在仙后座中发现了著名的“第谷新星”。30岁时,第谷受丹麦国王的资助,在汶岛建起规模宏大的“天文堡”。他研制的许多大型天文仪器,在望远镜时代到来之前可以说已经达到了顶峰。他在汶岛从事天文观测达20余年之久,观测的精度超过以往的任何纪录,并作出了多项重要发现。他在逝世前一年发现了德国青年开普勒才华超群,并在临终前把毕生观测的天文资料全部赠予这位助手。开普勒殚精竭虑地分析这些资料,终于揭示出行星运动的基本规律——著名的“开普勒三大定律”,从而向世人昭示了第谷天文观测的巨大价值。
郭守敬是我国元代杰出的科学家,字若思,邢台人。他诞生于1231年,生活在比第谷早三个多世纪的时代。他的祖父郭荣通晓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还擅长数学、天文、水利等多种学科,郭守敬从小深受他的影响。
郭守敬很早就显示出了科学才能。他十五六岁就独立制成了工艺已经失传的计时仪器“莲花漏”。二十岁率领众人修复了家乡的石桥,填补了堤堰的决口。
郭守敬45岁开始全力投入天文事业。他创制的大批天文仪器构思巧妙、精密可靠,大大超越了前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史专家、英国的李约瑟博士也说过:“对于非常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天文望远镜的赤道装置而言,郭守敬的装置乃是当之无愧的先驱”。300年后,第谷才在欧洲率先采用了同样的装置。
郭守敬在阳城建造的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也是重要的世界天文古迹。他主持的“四海测验”,是中世纪世界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范围地理纬度测量。他编制的星表所含的实测星数,不仅突破了历史记录,而且在往后300年间也无人能超越——包括第谷在内。他测定的黄赤交角数值非常精确,直到18世纪欧洲天文学家还用它来证明“黄赤交角随时间而变化”。
郭守敬有一位好朋友名叫王恂,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他们遵照元世祖忽必烈的命令,领导制定了在当时的世界上遥遥领先的新历法“授时历”。这种历法规定一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425天,这只比1年的实际长度多了0.0003天!欧洲人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始终把1回归年的长度当作365.25天。直到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革历法,所采用的年长才和“授时历”相同,而它的时间却比郭守敬晚了302年。这种“格里历”沿用至今,成了世界通用的公历。此外,郭守敬还撰写了大量的天文、历法著作。
郭守敬是他那个时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伟大科学家之一。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与社会繁荣奉献了一生,也为世界科学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七百多年来,人们对他的赞誉可谓众口一词。在当代世界,人们又用许多新的形式表达了对他的敬意。例如,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陈设着郭守敬的胸像,介绍了他的事迹。我国邮电部于1962年发行了编号为“纪92”的一组8枚“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其中有一枚就是郭守敬的半身像,另有一枚的画面是郭守敬创制的“简仪”。197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正式命名为郭守敬。1978年,又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1964年发现的、正式编号为2012号的那颗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1981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北京天文学会等联合在北京召开大会,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和“授时历”颁行700周年。1984年,郭守敬的故乡邢台市决定为他塑造铜像和建造纪念馆。1986年,占地50多亩的“郭守敬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周培源教授曾为该馆题词:“观象先驱,世代敬仰”;卢嘉锡教授也题词赞扬郭守敬:“治水业绩江河长在,观天成就日月同辉”。
邢台的郭守敬铜像高4.1米,重3.5吨。人们但见郭公昂首阔视,气度非凡。此情此景不禁令人遐想:当初汤若望或别的欧洲人要是先知道了郭公,后来才知晓第谷,那么,他们会不会又反过来把第谷比作“欧洲的郭守敬”呢?这乃是更加令人陡生敬意的褒扬。
满天的繁星,我们不知道哪一个最大,哪一个最重。因为,它们离我们实在太遥远。
无数的星河,我们弄不清哪一条更近,哪一条更远。因为,走进它们实在太困难。
太阳每天陪伴我们朝升夕落,恒星躲在黑暗中悄悄眨眼。当我们把无数最美好的赞语,不求回报地献给了太阳、月亮与星辰时,更期待着的是知道其中让人类关心的答案。
郭守敬简介 郭守敬纪念馆介绍
郭守敬把一生60多年的时间,都奉献在了科学研究里。西夏治水、创造仪器、编制著作、监修运河,这些丰功伟绩都可以去郭守敬纪念馆里了解。一起看一下郭守敬简介,学习古代科学家的研究精神吧!
郭守敬简介
郭守敬研究天文仪器
郭守敬,精通水利、数学、天文。他的祖父是一名很有名望的学者,郭守敬从小就收到熏陶。他的老师是刘秉忠,郭守敬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后来又跟着刘秉忠的同窗张文谦学习。
郭守敬的仕途经历十分丰富。先是担任都水少监,专注水利、修浚古渠;后担任工部郎中,测量天文,修订《授时历》;升任太史令后,解决水源、水位问题;最后担任大学士。元成宗规定70岁以上官员可告老还乡,但是郭守敬因为任务繁重,不能退休。随着元代政权的腐败,郭守敬的晚年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1316年,86岁高龄的郭守敬去世。
郭守敬一生成就非凡。西夏战争频繁、水利破坏,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郭守敬勘察水情、制定方案,率领工人新开水渠、修建堤坝,圆满完成任务。西夏人民感恩之下为郭守敬建祠立碑。郭守敬还改进天文仪器,调整精确度,并创造了10余种天文仪器,用来观察太阳、月亮和星宿的运动。1279年,郭守敬提议进行全国检验,测量了各地的昼夜长短,编制了《授时历》。郭守敬在晚年专攻水利工作,开挖通惠河,解决了南北水路问题。
郭守敬一生设计了13种新式仪器,编写了《推步》、《立成》等105卷天文著作。
郭守敬纪念馆
郭守敬塑像
全国有2处郭守敬纪念馆,一个坐落于邢台(郭守敬故乡),一个坐落于北京。
邢台的郭守敬纪念馆,已被评为科技教育基地,馆里有四个展厅,还有郭守敬业绩展览,分为治水、天文等四个部分,展品300多件。天文仪器、沙盘场景,再加上各种现代化地展示,展览颇为生动形象。纪念馆里还有郭守敬故里牌、铜像、观星台、影壁等意义重大的景点。
因为郭守敬长期在北京主持水利系统的建设,建有汇通祠,后来被改建为北京郭守敬纪念馆。馆里有三个展厅,结合多媒体现代化技术,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生平功绩。
郭守敬的科学成果使全世界收益。在科学研究中,他精心观察、善于发掘和总结、大胆探索,使研究成果不断完善,所以在水利、天文、数学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