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张载的哲学思想是唯物的吗,张载的辩证法思想具体内容是什么》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 1、张载的哲学思想是唯物的吗
- 2、张载的辩证法思想具体内容是什么
- 3、张载的基本哲学思想
- 4、张载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 5、张载哲学思想概述
- 6、张载的三不朽思想指的是什么
- 7、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张载的哲学思想是唯物的吗
张载的哲学思想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过去曾有所争论,现在则多数人,如张岱年、任继愈等同志认为是唯物论的,少数人,如侯外庐同志则认为是二元论的。认为是唯心论的,似乎不再有人了。一、说张载是唯物论者的依据把张载列为唯物论的主要依据,是张载谈过:“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有气方有象”。一切现有、成象、可状的事物都是气构成的。只要气是物质,张载无疑就是唯物论者了。
张载的辩证法思想具体内容是什么
张载的辩证法思想,在当时来说是比较深入、全面、自成体系的。张载认识到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明确提出了“物无孤立之理”的命题。他认为事物之间有同一和差别的关系,有由于彼此影响而发生的前进和退缩的关系,有事物发展过程中前物之终启后物之始的始终关系,有事物禅递过程中从无到有和由有变无的“有无”关系,如果没有同和异、屈和伸、始和卒、有和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了。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矛盾的两种力量的推动下才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张载的基本哲学思想
张载是北宋开始兴起的理学奠基人之一。从理论特征上看,理学又可划分为三大派别:即以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和陆、王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张载的著作艰深难读,而对于张载哲学的性质,国内学者又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是唯物主义的,也有些学者认为是二元论者,这就为公允地介绍张载哲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张载从“气一元论”的宇宙观出发来说明人性,认为宇宙中的事物是由气所构成的,人也是由气凝聚而成的。因为气有阴阳、清浊之别,因此便产生了万殊不一的人和物。气的本性就是人和物的本性。他还进一步把人性看成是由“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部分所构成。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张载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在后期的张载思想中,“气”与“太虚”近乎为一。“神”则不仅是清,还兼具了浊,这是最大的变化。张载颇具辩证思维地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所谓的“两”就是两体,包括虚与实、动与静、聚与散、清和浊等等;所谓的“一”便是“一物”,就是作为的本体的气,而气本身也可以是“一物两体”,它包含着两体。张载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太极图本身也是一个“一物两体”,“一”为太极,“两”为两仪首先,两体之间互相对立统一。从对立的方面来看,是“物无孤立之理”,有一事物存在,必然也会有与之矛盾的对立物相对,有阴气必有阳气。从统一的方面看,则是“合而成质,生人之万殊”。阴阳二气虽然互相对立,却能够统一、相感而生成万物,赋予万物质的规定。因此说“立天地之大义”是“阴阳两端循环不已”——矛盾普遍存在于世界之中,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根据《太和篇》的说法,气本是清虚湛一无形的,但阴阳二者存在对立统一,所以相感而聚集,聚集在一起就会从幽转向明,得到形象。万物有了形象就不再是二气,而是万殊;其中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物,它们与对立物进行斗争、和解,成为世界发展的动力。此所谓:“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两体”之间不仅存在矛盾,而且它们还与“一物”矛盾着,如果没有聚散、虚实、清浊、动静等两端,我们也就无法知觉到一气,此所谓“两不立则一不可见”;同样,如果没有一气存在,聚散、虚实、清浊、动静都无法发挥作用,它们失去了本体,所以说“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聚散、清浊、动静等等,归根结底都只是气的存在方式——运动。张载的矛盾运动观当张载把矛盾的观念引入自己的体系之后,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也就被破除了,首先他摒弃了“神”从外面推动万物的思想。改口说:“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并不是外部的神给予的,不是神鼓动万物,而是万物自身的矛盾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后期的张载不仅没有再离“神”与“气”为二,而且还建立起了“神”的对立面——“鬼”。说“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张载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张载著《正蒙》当然,张载所说的“鬼神”并不是我们俗人们所说的鬼怪与神仙,他说:“鬼神,往来、屈伸之义。”“气之性本虚而神,则神与虚乃气所固有,此鬼神所以体物而不可遗也。”在张载的体系中,鬼神其实只是气发生运动的两种趋势而已,鬼为归为屈,神则为伸。《动物篇》说:“物之初生,日至而滋息;物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为鬼,以其归也。”这是对鬼神通俗的解释,对于任何事物而已,都存在生长与消亡两种倾向,此乃气之本性所决定的。只要有矛盾、事物内部存在的两体可以相感,鬼神就会“施受之性”,使其建立起自己的质;如果矛盾消灭,“不能感”,鬼神就会逐渐瓦解这个事物,令其消散,称之为“化”。在张载看来,运动来自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就是鬼神两种气化的倾向。其中,缓慢变易,能够被察觉的变易就是“化”;疏忽而至、难以预测的变易就是“神”。所以在张载的体系中,“神”有多种含义,当它与“鬼”相对时,指变易的伸展趋势;当它与缓慢量变的“化”相对时,则侧重突出“倏而生,忽而成,不容毫发之间”的飞跃性质变。张载的辩证法粗具雏形,在他的体系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一物两体”的对立统一,又分析出“神”与“化”的质量互变。但唯独少了辩证法的最后一条规律——否定之否定。前面我们说过,张载的宇宙论乃是一个大轮回,是循环论,缺乏发展的观念。在张载看来,宇宙的变化不是上升的、发展的,而是在不停循环。因此,他的辩证法里缺少了否定之否定。张载总是说“爱恶之情同出于太虚,而卒归于物欲”、“形聚为物,形溃反原,反原者,其游魂为变与!所谓变则,对聚散存亡为文,非如萤雀之化,指前身而为说也。”由于循环论的存在,甚至要动摇“神”与“化”的质量互变律,这是张载哲学中的不彻底的地方,所以在程颐的《入关语录》中多被批驳。
张载哲学思想概述
张载哲学思想概述
张载是北宋开始兴起的理学奠基人之一。理学实际上是流行于宋明六百年间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并注重道德修养的哲学思想。理学所谓 “理”,也称“天理”,既指宇宙自然的一般规律(物理),但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心性”的根本原则(性理),因而,理学又被称为“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由于理学着重探讨天道、人道问题,故理学也称“道学”。这里“道”的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仁义”。南宋初,“道学”名称颇为流行,后来“理学”之称渐盛。近几十年来,西方人喜欢称宋明理学为新儒家,以区别于先秦时期的孔、孟、荀原始儒家。
由于原始儒家的学说比较缺乏体系化的哲学论证,加之儒家在后来发展中只注重典籍名物训诂,思想上丧失了生机,与现实人生和人的精神发展日益脱离,因此,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老庄、佛道大行于世。从唐中叶到北宋初,一些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开始批判并融合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到北宋中期,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批判地吸收佛、道哲学思想资料,理论形态也更加系统,精致的理学思想体系终于形成,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时,为理学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及程颢、程颐兄弟,史称“北宋五子”。
在理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从地域上看,主要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时期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以及明代王守仁的浙江“王学”。从理论特征上看,理学又可划分为三大派别:即以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和陆、王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
张载的著作艰深难读,而对于张载哲学的性质,国内学者又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是唯物主义的,也有些学者认为是二元论者,这就为公允地介绍张载哲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下面,我们拟根据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解释,把张载的理学思想分为五个部分,作一点简明的阐述:
1.“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辩特色的佛、道哲学体系都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作为新儒家的理学思想,为了与佛、道相抗衡,就必须弥补原始儒家在本体论上之不足,首先建立自己的本体论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谓本体论是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的学说。张载正是首先从本体论入手,为理学开路奠基的。他在哲学上公开批判佛道,自觉地以唯物论的“气一元论”哲学理论与主张“万物幻化”、“有生于无”的佛老唯心论相对立,气魄宏大,充满生机。
中国哲学中很早就存在着“元气论”的传统,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张载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明确提出“气”的概念,并以气为天地万物的共同本原和本质。他认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就是说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大到苍茫天空,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山脉河流,小至飞鸟游鱼、花草树木等,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张载对“气”这一哲学范畴是这样规定的:“所谓气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然则象若非气,指何为象?”(《正蒙.神化》)在他看来,蒸发蓄积的气态物质是气,凝结聚合的固态物质是气,即使浩然(广袤无边)、湛然(深远无际)的无形质可见的虚空也还是气。“气”实际上成为张载概括一切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尽管还比较粗糙朴素,但却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谓的物质存在,他对“气”范畴的哲学规定,标志着唯物主义“气一元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张载认为,有形可见之“气”与无形可见之“太虚”的关系,实质上是气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之间的关系。他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太和》)太虚当指气散而未聚的原始状态。世界万物统一于气,气有聚散而无生灭,气聚则有形可见,气散则无形不可见,太虚无形无状,但并不是空无所有,因此,他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正蒙.太和》)
先秦原始儒家以“天”、道家以“道”作为最高本体,而张载却认为所谓“天”或“道”都是气,气是宇宙最高本体,太虚即所谓“天”,即宇宙空间,而“道”则是气化的过程。
2.“一物两体”的辨证法
张载指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气化)中,“气怏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正蒙.太和》)气的这种神妙莫测的变化本性,被张载称为“神”。他说: “惟神为能变化,以其一天下之动也。人能知变化之道,其必知神之为也。”(《正蒙.神化》)他还认为,气化的原因在于气本身包含有互相吸引、互相排斥的两个方面,“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正蒙.神化》)在张载看来,由气所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如果没有对立,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正蒙.动物》)张载还把整个宇宙内部的对立和宇宙中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内部的对立概括为“两”,把他们各自内部的统一概括为“一”。他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则),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正蒙.参两》)“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正蒙.太和》)这里是就整个宇宙的对立统一而形成的运动变化而说的。所谓 “一物”,指统一的宇宙“太虚”;“两体”也称“两端”,指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矛盾对立,正因为有这种对立,对发生变化(两故化),这种变化是复杂不定的(两在故不测),而这种变化的趋势则是“推行于一”。天之所以为“参”,正因为它是包括内在矛盾(两体)的统一整体(一物)。
张载的三不朽思想指的是什么
1、 “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3、“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扩展资料:
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叶采解:“天地以生生为心,圣人参赞化育,使万物各正其性命,此为天地立心也;建明义理,扶植纲常,此为生民立道也;继绝学,谓缵述道统;开太平,谓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泽,垂于万世。”
按:宋代理学家认为儒学道统自尧、舜、禹、汤、周文王,至于孔子,至于孟子。孟子既没,其道不传。至宋儒兴,才倡明了千载不传之学。故称“为往圣继绝学”。为生民立道,《横渠文集·性理拾遗》作“为生民立命”。
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即所谓的“民胞物与”思想。可以参见《张载集西铭篇》。“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富贵福泽将厚吾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要存吾顺势。这恰如《中庸》所说的:“素其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张载横渠先生是一位大儒,关学的创始人。他要讲的是一种儒者人生哲学,那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生存的意义在于承担,承担社会赋予人的责任。并且要懂得体认他人,知人痛痒,要照料、容忍他人。(这可以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程颢的“仁”向参照来看)张载是在为儒家生活方式寻找一个哲学根源。这反映的是北宋儒者士大夫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一种文化上的自我认同。建议你可以看看《张载集》,横渠先生真是我所敬仰的一位大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最有名的四句教,也可以体现他的这一思想。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