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解这句成语
-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
- 3、壮士暮年壮心不已打三个数字
- 4、壮士暮年烈心不已意思
-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雄心与无奈
- 6、“壮士暮年”是谁写的,主旨是什么
- 7、壮士暮年,烈心不已下一句是什么
- 8、壮士暮年 后半句是什么
- 9、壮士暮年 是何意
-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壮心不已赏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解这句成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这三个都是成语老骥伏枥:【解释】: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出自】: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志在千里:【解释】:形容志向远大.【出自】: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壮心不已:【解释】:壮心:宏大的志向;已:停止.指有抱负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仍不衰减.【出自】: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典故历史故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这年七月,曹操胸怀统一北方之志,统领大军出卢龙寨,日夜抄道疾进,远征乌桓。大军一到柳城,即大败乌桓骑兵,杀死了单于蹋顿。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从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孙康处。曹操手下的大将知道了这件事后,劝曹操乘胜出击,拿下平州,剿灭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孙康与二袁不和,如果急着去进攻平州,那么他们肯定会合伙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时间,他们一定会自相残杀。于是不顾众大将的建议,下令收兵。没几天,公孙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头颅送了过来。这样曹操北征乌桓、统一北方的大业算是完成了。中秋刚过,曹操便令班师回朝。大军经过十多天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出了满目荒凉的柳城,来到了河北昌黎。这里东临碣石,西邻沧海。曹操屹立山巅,眺望大海。这时夕阳西下,碧海金光;远处的岛屿若隐若现,近处的海浪又滚滚向前……眼见如此壮丽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诗兴大发,脱口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返回军营之后,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北方的袁绍、蹋顿虽然已讨平,南方的孙权、刘备却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实现。这时的曹操已是五十三岁的人了,但历史的重任肩负在身,统一祖国大业的使命仍在召唤着他。想着想着他激情难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挥笔写下: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两首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诗人认识到了人的生老病死,却不消极,他要用建功立业来弥补人生这一憾事。曹操(汉末魏王、曹魏奠基人)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壮士暮年壮心不已打三个数字
501。1、暮年是一个大概的年龄,相当于老年,晚年的意思,指不参与劳动的年龄,一般是指五十岁。2、壮心不已是指年老而志不衰。而人的心脏只有一个,所以题目中打三个数字应该为501。
壮士暮年烈心不已意思
壮士暮年,烈心不已意思是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壮士,志向远大的英雄。已,停止、衰减。壮心,宏大的志向。这里指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出自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这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龟虽寿》为东汉文学家、政治家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乐府诗,此诗是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篇。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满了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全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雄心与无奈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 《龟虽寿》 这首乐府是曹操53岁,征服乌桓、彻底消灭袁氏势力,准备征荆州之前所写。各种名家点评都是在说此诗体现了曹操虽已年老仍心怀一统天下的雄心。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还是读出了隐含在诗里深深的无奈,这种无奈在曹操末年越发明显,虽然曹操是“ 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但在面对天命的时候也一定会有这种深深的无奈,哪怕藏得再深,随着大限的不断临近,也一定会慢慢的表现出来。就这样一位志在千里的伏枥老骥,这样一位壮心不已的暮年烈士,这样一位满怀无奈的普通老人,这样一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却因为三国演义成为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奸臣,更是一种深深的无奈。让我们一起翻一翻曹孟德的生平,体会体会他一生的起起与伏伏,雄心与无奈。 曹操19岁通过举孝廉入仕,开启了他雄霸天下的一生,虽然他未来有无限权势富贵,但是他作为政治家的人生开启地并不太顺利。 一起一落: 嘉平三年(174年)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可以说他的起点很高,但是很快就因为得罪当朝权贵,明升暗降被人从洛阳挪开,迁顿丘令。光和元年(178年)因为从妹夫宋琦事件的牵连回家种田去了。 再起再落: 光和三年(180年)徵为议郎,但是因为宦官和外戚争权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得到重用。直到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军乱,才有了机会一展身手。 三起心死: 因为破黄巾战功,迁为济南相,整治豪强,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徵为东郡太守,拜为议郎,但是主动放弃了,托病归乡了,可能他忽然有些死心了。 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因为家世徵曹操为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时,不知道曹操他的心里是怎样的无奈与愤恨。曹操因为他明正法纪,不畏强权,他的人生开启的并不顺利,作为一个好任游侠的他,作为乱世英雄的他,他对于朝廷的期望已经降到了极致。 曹操这一段人生经历可能因为《三国演义》没有演绎的缘故并没有太多人熟知,但是这段时间可能才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时段,他的政治思想可能在这一段时间业已成型,最终也因为无奈被迫进入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原始积累。 中平六年(189年),曹操“散家财,合义兵”,首倡召集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初平元年(190年),讨伐董卓的东方联盟成立,但是各方心怀鬼胎,真正处理打仗的也只有曹操等些许人了,对于整体大势无甚帮助,出谋划策有没有人听从,要说服好谋无决的袁绍更是有袁术这个猥琐男使绊子,就这样本就一盘散沙的东方联盟就此解散,曹操也在被追击中被人打得屁滚尿流、丢盔卸甲。 对于一个一心想要克定天下的英雄人物来说,一万点暴击远不能形容,这样的无奈让他真正认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雄心,任何人都是靠不住的,只有自己能有自己的地盘、班底和军队才能打掉那些真正的奸雄(残暴的董卓、好大喜功的袁绍等),于是他定东郡、平兖州、建青州兵、征徐州、战吕布、网罗天下英雄,曹操终于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此时老天可能看到了他的努力,把天子送到了他的身边,从此他有了克定天下的大义名分,于是他用四年不到的时间东征西讨,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建立起可以征战四方的势力。他要去实现自己的雄心了。 曹操还没开始动手,好谋无决的袁绍终于霸气一次,触角向曹操的伸将过来。 我现在还记得上初二的时候的一次考试,那次是和初一的学弟混在一起考试,他们考历史的时候我看见他们的卷纸就帮学弟小小的做了下弊,这道题问的就是官渡之战的意义,一年的时候没有抹灭我的记忆,“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跃然纸上递了过去。官渡之战后的情况我们都很清楚,用了六七年时间克定北方,征服乌桓,一展抱负。 但是我并不想说这些大家熟知的战争史,我想讲一讲曹操在这十年里所受到的悲情折磨。这部分东西,是不会有人写在教科书上的。我们不把时间线拉长,就放在东汉末年到三国一统这么八十多年的时间里,曹操在这场征北战争里,既要去面对外部强敌,又要稳定内政问题,还要应对刘备背叛后的侵扰,整个三国时代虽然时时刻刻、到到处处存在着各种斗争,但是如此复杂的局面好像只有这一次,曹操遭受着整个时代最严酷的摧残,一个活生生的人就没有一点点心伤吗?史书上记载的各种暴躁着的曹操,难道不是其内心受到打击的自我保护的表现吗?而且纵观三国时代,我认为能应对这样局面的任务也就曹操、孙权、诸葛亮、司马懿这些为数不多的人,但是曹操一定是处理这个局面最霸气的人。难道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对他好一点吗? 另外还要提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的病逝——郭嘉,郭嘉的病逝对曹操看待生死问题的态度可能有了一些改变,可能也是想到了自己身后事(毕竟郭嘉),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曹操对于平定南方的紧迫程度。此处就应了本文开头《龟虽寿》这首乐府,他们发生在同一时间,这样的曹操,这样无奈中继续心怀一统天下之决心南下作战的曹操,难道不应该让人心疼一下吗? 在曹操征北凯旋而归之后,立刻进行了水师训练,紧接着次年就开始进军荆州,前期追在刘备屁股后面打板子,把刘备逼急了,拉来了孙权,真正拉开了对战结果三两个月就败了。 曹操败了,败得很惨。这次的失败对曹操雄心的打击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因为这次是实现抱负希望最大的一次,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他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需要回家收拾烂摊子,重整山河。 如果曹操抗住了赤壁,那他就基本上就可以顺流而下,一战而定,顺顺利利的登上帝位,不会有任何人进行质疑,他在史书上,在文学形象上也就不会是奸雄的面孔,而是千古一帝,于是他不得不走上了一条他并不愿意走的权臣之路,为了他的雄心,他忍下了心中的无奈。 赤壁失败之后,曹操稳定内政,平定关键位置的雍凉(虽然那时候还没有雍州,只有凉州,我还是比较习惯称之为雍凉)。 之后他就开始了权臣之路,从司空到丞相,从丞相到魏公,再从魏公到魏王,他把禅位前应该做的都做完了,然后他确定了自己的接班人——曹丕,就又开始了最后的征伐。也就是说他是为了把自己应该做的一切都做完,稳定内政,以至于在自己死后,自己建立的势力可以稳定的传承下去替自己完成自己的梦想,而走上了这条权臣之路。也是为了让自己最后的壮士暮年都放在自己一生征战的战场上。“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放在曹操身上需要改一改,或者说需要特别解说一下,他的国是他心中的那个一直想建立还没建立完成的国。 我记得电视剧《军师联盟》里于和伟饰演的曹操有这样一句台词:天下人皆看错我曹孟德! 是啊,天下人皆看错了曹孟德,这样一位完成了所有禅位的过程的权臣,重新上了战场,而且他此时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这难道是天下人眼中的曹孟德能干出来的事情吗?这样的一个为了实现自己雄心的老人难道不应该值得我们尊重吗?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披挂上阵的真正的壮士暮年。 曹操最后的战场北线战场他没有亲征,东线、西线、中线这三个未来曹魏重点防御的战场,曹操在短短三年中全部战了一遍: 东线战场: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再次南征,孙权求降,双方约为姻亲。 西线战场: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亲镇长安,指挥汉中战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亲征汉中,失利。 北线战场: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边塞硝烟再起,曹操命曹彰、田豫北征,大破乌桓鲜卑联军。 中线战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襄樊之战,曹操联合孙吴,亲至摩陂,临近指挥,最终关羽战死。 这就是这位壮士暮年的战斗,我看到了无尽的无奈,南征以及襄樊之战都需要采用怀柔政策才能起到效果,好不容易得到的汉中也保不住了。 这就是曹孟德真正的壮士暮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追根揭底,曹操也只是一个人,不是神。 他是个很纯粹的人,他的政治理念从来没有变过,他的南征北战也从来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这句话是对现实的无奈,他从来不因为利益甚至是皇帝宝座就放弃自己的坚持。 他是个活生生的人,在人性方面,不论皇帝还是奴隶,不论古代还是当下,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普通的。我们不应该局限于史料和文学形象,否则就会像一个键盘手一样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忽略历史人物人性的坚强和脆弱,我们应该像珍惜我们自己一样去珍惜这些为我们留下只言片语历史记忆的英雄们。 每一段历史都是一个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我眼中的故事。
“壮士暮年”是谁写的,主旨是什么
曹操的《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jié 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与此。 何:多么 dàn 澹 澹:水波摇荡的样子。 sǒng zhì 竦 峙:高高耸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星汉:银河。 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咏志:即表达心志。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jié 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与此。 何:多么 dàn 澹 澹:水波摇荡的样子。 sǒng zhì 竦 峙:高高耸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星汉:银河。 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咏志:即表达心志。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壮士暮年,烈心不已下一句是什么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壮士暮年 后半句是什么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我记得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的《龟虽寿》
壮士暮年 是何意
“壮士暮年”的意思是:壮志凌云的人士到了年老的时候。
出自:汉·曹操 《龟虽寿》
原文选段: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白话释义: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者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这首诗创作于公元208年初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当时的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
赏析
《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
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壮心不已赏析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诗中 “ 老骥伏枥 ”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而 “ 老骥 ” 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 “ 时露霸气 ” 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临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