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琢不成器出自哪里》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

这段话出自宋代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中的《诲学》。

译文:

玉不雕刻,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扩展资料:

《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人不学,不知道”,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

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因为玉“有不变之常德”,不琢“犹不害为玉”;

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阐述了人一定要学习的道理。

标签: 不成器是什么

返回目录

玉不琢,不成器出自哪里

一、“玉不琢,不成器”出自 《礼记·学记》, 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二、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三、《礼记·学记》

《礼记·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扩展资料

“玉不琢,不成器”的典故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因此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返回目录

玉不琢不成器出自哪里

玉不琢不成器出自《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出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琢:雕,刻,玉石不经过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另有其他含义。 《礼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由西汉戴圣编纂,汉代的郑玄对《礼记·学记》的解释是:“《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返回目录

玉不琢,不成器什么意思

译文:(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出自《礼记·学记》。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

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扩展资料

教育目的与作用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学记》开篇指出,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仅仅依靠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统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形成良风美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须发展社会教化,通过社会教育手段,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自觉来实现。

另外,人虽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经过努力学习,就无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王者”的法令。这就像一块美玉一样,质地虽美,但不经过仔细地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古代的帝王深谙此理,他们在建设国家,统治人民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使其优先发展。

返回目录

玉不琢,不成器是什么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成不了一件有用的器件,这句话比喻人要想成才,必须经过一些困难的磨炼,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返回目录

不成器的意思解释 不成器是什么意思

1、不成器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ù chéng qì,意思是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 2、出自:宋·欧阳修《诲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返回目录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哪里

这段话出自宋代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中的《诲学》。

译文:

玉不雕刻,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扩展资料:

《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人不学,不知道”,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

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因为玉“有不变之常德”,不琢“犹不害为玉”;

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阐述了人一定要学习的道理。

返回目录

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及出处

玉不琢,不成器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下一句是人不学,不知义。出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原文

1.欧阳修《悔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慎哉?

2《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

《悔学》: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做的东西,它固然有好的本质,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从品德高尚的君子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礼记·学记》: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时候,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尚书》的《兑命》篇说:“要始终如一地注重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返回目录

不成器是什么意思

?“不成器”的意思多用于指人资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这个词的出处是《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这句话用玉石作比喻,传达了教育的重要性,也因此,古代历代君王治理国家,都把教育当作紧要的事情。古代雕琢玉器,变玉成宝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和氏璧”的故事。相传在二千年前的楚国,一个叫卞和的人,将一块璞玉先后献给楚国的二位国君,两个楚王都认为他是在撒谎,砍去了他的双腿。卞和抱着玉璞在楚山上日夜啼哭,后来楚文王知道了,派人拿来玉璞并请玉工剖开了它,结果璞玉里果然是一块宝玉。这块宝石被雕琢成“和氏璧”,秦昭王曾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块宝玉,和氏璧后来被雕成传国玉玺,一直流传到西晋。玉石是天生的石头,需要经过打磨加工才能“成器”,成为有用的东西。与之相反的就是“不成器”,后世多使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人气质平庸,没什么成就和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