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样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困于心不乱于》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是:不以周围的环境,物景的好坏来影响各人的心情,情绪,也不以自己的处境好坏,地位的升降,迁移而影响自己的心情,其意重在后句(与古仁人之心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这乐而乐。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悲伤。应该以天下事为己任,心中只有国家,做到君忧臣辱,君辱臣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仅仅是指看淡一切,无分别心等,它更是一种自身超越于世俗的境界。当一个人心有向往,愿意为自己的向往而付出生命的时候,一切的外物都只是辅助自己的工具,就真正达到了心上学、事上练的境界。此刻一切的外物:交际、资本、关系、情感等等都是萦绕在你身边辅助你修炼心之向往的外在元素。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自己的属性。心的属性。当然前提是你的心的属性它必须是正向的、导人向善的、符合天道运化的客观规律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困于心,不乱于情出自哪里
出自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意思是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的传统儒家士大夫思想,讲究淡然平静的心态。不以己悲,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即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
内在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不因外界的好事而兴高采烈 也不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头丧气 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外界的影响。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怎么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难理解,意思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但仅就此理解,甚觉意犹未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若要掌握文化精髓所在,还需结合《岳阳楼记》及其创作背景来深入理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岳阳楼记》的精神境界1046年10月,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了这篇散文《岳阳楼记》。古时邀人作记,通常是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的,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等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人参考。
当时,滕子京正被贬岳州,他在任期间重修了岳阳楼,完成于1045年,为提高岳阳楼知名度,故赠范仲淹《洞庭晚秋图》邀其作记。《岳阳楼记》所述事物详实可查,让人叹为观止,因此引发学者们对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是否去过岳阳楼而争议。因为《岳阳楼记》气势磅礴,若非身临其境,是很难写出那样的千古名篇的。
范仲淹与滕子京境况并无二致,范仲淹被贬放之地是河南邓州,因而《岳阳楼记》应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确实,不得不佩服文学大家的高超水平,仅凭一幅《洞庭晚秋图》就能写出一篇波澜壮阔、感人肺腑的佳作,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景色,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确实是一种可贵而超脱的精神境界,同时范仲淹也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
《岳阳楼记》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和风雨阴晴,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提纲挈领,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政治抱负上,更以此扩大文章的境界。《岳阳楼记》中气势磅礴的写景场景,想必让大家仍然记忆犹新,其格调振起、情辞激昂,让人感到气象万千、热血沸腾。
纵观我国历史,古代的仁人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意志,不为外界的变化和条件而有所动摇。所以,这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不难理解,就是指“不要因为外物的好坏而高兴,不要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后来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可看作是给老友滕子京的一封劝勉的信,他在告诉老友:其实你不用伤心,我们这些人都是一样的,是进亦忧来退亦忧。但无论我们是否身处于重要岗位,国家在我们心中都是同等的重要。
即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范仲淹由此一问一答,托古圣立言而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震撼世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北宋士大夫们共同的价值观。范仲淹成为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等人共同老师,据说就是因为《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教育了一代代人,成为后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如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仍然让人振聋发聩。虽然身处江湖,仍不放弃理想、意志顽强,同时还对被贬谪好友以鼓励和安慰,这是多么高尚的道德情操。
孟子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人生信条。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贬官在外,本可悠闲处世,但他认为应将个人荣辱得失应该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勉励朋友和自己,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高尚境界。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