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中国古墓出图的古罗马金币属于什么史料,洛阳博物馆内珍藏有一枚古罗马金币古罗》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古墓出图的古罗马金币属于什么史料?
中国古墓出土的古罗马金币属于实物史料。
史料分为四大类,一般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
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
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
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
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
文字史料
(一)文献史料: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
所谓文献,按元初史学家马端临所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折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按马端临的说法,文献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
人们通常将文献资料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①史部类。经、史、子、集是战国古代对学科的划分标准,史部类即关于历史的书籍。史部书是我国历史资料储藏量最丰富、最集中的宝藏。《四库全书总目》把史部类分为15个子目,所收书籍连存目共2714部,37000多卷。在史部类图书中,以正史类最为重要,它是历代封建王朝官私机构专门编写的记载各朝代历史发展概况的纪传体史书。人们将其合称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共3249卷,约4500万字,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17年(1644年)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最主要的文献资料。除正史外,还有如《资治通鉴》等编年史类,《宋史记事本末》等记事本末体类,《国语》、《战国策》等杂史类,以及各种别史、起居注、实录、政书等等。都是对正史较为有利的补充记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②经、子、集类。“经”字本意是指纵的线,就是订书的线。演化为古籍的统称,凡带有原理原则性的著述,都可以称作经。汉代以后,专指儒家所传授的几种书。而经学开辟的时代,当以孔子定六经为始。清人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经部诸书中,《尚书》、《左传》本身就是史书;《周礼》、《仪礼》是研究先秦官制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典籍;《易经》包含着许多反映殷周和殷以前的历史的重要资料;《诗经》虽是古代一部诗歌总集,但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也是人们公认的。子部类汇总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作品,是研究哲学史、古代科学史和当时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史料。集部书系文学性质,不专门记载史事,但里面同样不乏珍贵的史料。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其著名的“三吏”、“三别”生动的反映了唐玄宗、代宗、肃宗三朝的社会情况。集部书中有很多内容可与史书互证、互补,甚至多有史书未曾记载的内容。
③档案类。档案分公、私档案两种。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建立了 档案制度,凡涉及 政治、经济、军事等大事,便记载下来,由专门机构加以保管。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收藏档案最丰富的地方,清朝内阁大库所藏明清两朝档案有很多都存于此。各地方所藏历史档案的数量也为数极为可观。除公家档案外,还有大量的私家档案,如私人信札、笔记、谱牒、契约、帐簿、商号、文书等,对于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宗法关系和阶级关系颇有价值。
④地方志类。地方志是记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社会生活、历史变迁、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情况的书籍。我国历来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其涉及地域之广,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地方志一般分为总志和地区志。总志是全国性的方志,如战国时的《禹贡》、《山海经》,清朝时的《一统志》;地区志极为丰富,省、府、州、郡、县一般都各有其志,记载详细,内容广泛,是研究地方史的一手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思想或学术著作: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如由孟子中可看到战国时代人的想观念,借由黄帝内经可了解中国古代人的医学以及对人的身体的认识。皇朝经世文篇反映了清代人的政治社会思想以及政治社会上的问题等等。
(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 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如从世说新语看六朝人的思想及生活,由元杂剧看元代人的观念及生活,从金瓶梅观察晚明 及生活。
(四)报刊杂志:为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纸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 和生活。
(五)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包括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簿、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
(六)外国人著述类。外国人有关中国历史的记载中不乏颇有价值者。如《马可波罗游记》、波斯人拉施特的《蒙古史》,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日本的《清国见闻录》对研究前清的历史很有帮助。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国外的交往日益频繁,外国人关于中国的论述也越来越多,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口述史料
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梁启超曾形象地说:“十口相传为古”,说明口传资料同样是重要的史料形式。常言说的“路上行人口似碑”,“有口皆碑”,也证实说口耳相传的作用与碑文记载具有同样的价值。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利用口传资料进行历史研究,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孔子编《春秋》,曾采用不少“所闻”的口传资料。司马迁编《史记》时,“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也大量采用了口传资料。近年来盛行的各种口述录音资料、回忆录等等,都是利用口传资料的表现。但与口传资料相比,文字资料无疑以其更加丰富且完备而更为重要。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前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字材料也极为丰富。
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借由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其他史料
包括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
甲骨和金石铭文类。甲骨文是商周时期人们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金文以商周青铜器为主。它们都是研究商周时代的珍贵史料,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和《卜辞通纂》总汇了甲骨金文资料。石刻铭文包括石经、造像、墓志、记事碑等,以记事碑的史料价值为最高,它往往记录了不见史传的重要史实。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了唐太宗时基督教由欧洲传入中国,在长安建寺传教的情况。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吐蕃赞普建的《唐蕃会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记载了两族人民的亲密关系。
图像类:如绘画、壁画、刺绣图案等,有助于了解当时人的生活及审美观等,图像史料中最有名的是有助于研究宋代城市生活的的清明上河图
实物类: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用以探讨当时人的生活、及观念等等。这类的史料,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风俗类:借由对于当今流传风俗 的观察,作为讨论历史现像的依据。例如由现今对遗留的民间信仰仪式研究为线索,来了解其在古代的情形。或由仍存在的原始民族的研究,来推断早期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洛阳博物馆内珍藏有一枚古罗马金币,古罗马金币为何漂洋过海到洛阳?
这还得从北魏说起。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这枚小金币跨越数万公里,从遥远的欧洲来到中国,见证了北魏时期的东西方交流,见证了大都市洛阳的辉煌,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奇迹,时至今日,它仍然在扮演一名见证者,这枚金币被称为阿纳斯塔修斯金币。
从古至今,中欧之间的经济交流源远流长,前有古罗马金币见证丝绸之路之繁华,今有沪伦通链接中外资本市场,2019年6月17号沪伦通正式通航,这是中国与国外首个股市联通计划,也是我国坚定不移推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产物,架起了上海交易证卷所与伦敦交易证券所互通互联的重要桥梁 。
衡山北路北魏大墓出土的这枚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金币品相好、有确凿无疑的发现地点,可以明确断定其流入中国的年代和铸造时间,因此弥足珍贵。金币正面雕着东罗马帝国利奥王朝最后一位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的正面像,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脑后随风飘舞的不知是饰带还是头发,盔甲和帽子上点缀着珠宝,右手握着一把长矛;背面,是手持十字架的维多利亚女神立像,金币通体黄澄澄的,非常的亮,及时经过了几千年,与土地,泥土混杂在一起,它依旧亮眼,这样证明了一句话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也是欲念的结合体,代表着东罗马皇室对中国丝绸的渴望,也代表着中国皇室生前的奢侈生活和死后仍不放弃享乐的追求。金币的出土,也使阿纳斯塔修斯一世这位异域君主进入我们的视野。他生于约430年,公元491年至518年在位,跨越了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祖孙三代的在位时间。这是一位政绩可与孝文帝相提并论的皇帝,他的登位很特别,他并没有皇室血统,当过财政大臣和君士坦丁堡宫廷里的御林军长官,以强干和廉洁著称,上一任皇帝芝诺死后,他在花甲之龄被元老院推举为皇帝,还娶了芝诺的孀妻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