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地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和 湿地功能及其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地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和 湿地功能及其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地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6.2.1 地表生态系统总效益评估方法

6.2.1.1 地表生态系统总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程序

根据前面的研究,地表生态系统总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程序可用图6.1表示:

图6.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程序

Fig.6.1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valuation procedures

6.2.1.2 地表生态系统总效益分类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针对河南受水区的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生态环境影响效益评估。其中,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包括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等;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包括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水源涵养、调节小气候和杀菌等方面;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包括水资源调节、水质净化、大气调节等方面。

6.2.1.3 地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总效益评估方法

根据已有研究,提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对受水区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及其价值计算公式。本研究区生态环境影响效益总价值可用式(6.1)表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为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效益总价值;Bij代表第i类典型生态系统第j项生态环境效益价值;Dij代表第i类典型生态系统第j项生态环境效益的单位价值;Ai代表第i类典型生态系统的面积;Cij为单位面积第i类典型生态系统每年产生的第j种生态环境效益的能力;Sij为在利用市场价值法或非市场价值法等计算第i类典型生态系统产生的第j种生态环境效益时,采用的替代价格或成本。式(6.1)是总体思路,具体到每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时,因生态系统服务本身的特点,本书选取了多种具体计算方法。

地表生态系统主要针对受水区的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生态环境影响效益评估。将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分别表示为B1、B2、B3,则有如下公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总的来说,生态环境效益物质量的评估方法比较一致,物质量评价方法在后面具体介绍;生态环境效益价值量的评估方法比较灵活,且结果具有可加、可比性。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的货币价值一律通过物价指数换算折合为按 2005年价格标准价计算的价值。“5.1.6”中,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作了介绍,本书根据这些方法的适用性结合研究区内生态系统特点,提出了对应的价值量评价方法。价值量评价方法主要运用了影子价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费用分析法,具体的价值量评价方法如下:

(1)影子价格法

如“5.1.6”所述,经济学家利用替代市场技术,先寻找“环境商品”的替代市场,再以市场上与其相同的产品价格来估算该“环境商品”的价值,这种相同产品的价格被称为“环境商品”的“影子价格”。影子价格法的数学表达式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V为生态系统某项服务的价值;Q为该项服务的量;SP为该项服务的影子价格。

例如,评价水土保持林提供氧气的经济价值时,先计算出水土保持林每年提供氧气的总量并假设这些氧气可用于市场交换,再以氧气的市场价格作为“影子价格”,计算出水土保持林提供氧气的经济价值。碳税法是将生态系统每年固定CO2的量乘以碳税的影子价格,从而得出生态系统固定CO2价值的一种方法,也属于影子价格法。另外,本研究在计算净化空气效益时也采用本方法进行评估。

(2)机会成本法

机会成本指的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把一定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价值,或利用一定的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本研究在林地或绿地固持土壤效益中采用了机会成本法。

(3)费用分析法

用恢复或防护一种资源不受污染所需的费用来作为环境资源破坏带来的最低经济损失,即恢复费用法和防护费用法。

本书运用了费用分析法中的恢复费用法来评估林地或绿地保持土壤肥力的能力。林地破坏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随着水土流失,损失了土壤中的养分。为了恢复流失掉的土壤养分,可以通过施用化肥的办法进行补偿,则所施用的化肥的数量乘以化肥的市场价格之积,就可以作为林地或绿地保持土壤肥力的价值。

(4)影子工程法

又称替代工程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影子工程法是在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人工建造一个工程来代替原来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用建造新工程的费用来估计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方法。其数学表达式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V为生态系统某项服务的价值;G为替代工程的造价;Xi为替代工程中i项目的建设费用。

当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的价值难以直接估算时,可借助于能够提供类似功能的替代工程或影子工程的费用,来替代该环境的生态价值。如绿地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这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很难直接进行价值量化。于是,可以寻找一个影子工程,如修建一座能储存与绿地涵养水源量同样水量的水库,则修建此水库的费用就是该绿地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价值。另外,在绿地防止泥沙滞留和淤积的效益时也运用了此方法。

地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具体评估方法如下:

6.2.2 水土保持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根据 林业局颁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游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即对森林服务功能开展的实物量与价值量的评估。

本研究中的水土保持林是指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实施过程中,为保护环境在干渠沿线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中增加的水土保持林。由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水土保持林是线性分布在供水线路两侧,沿线长度较长,但并未形成大片林地,涵养水源作用对于线形的防护林来说并不突出,故不考虑其涵养水源的效益。另外,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讨的仅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实施后,对河南受水区带来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故不考虑其积累营养物质、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游憩等方面的功能。经分析,本研究仅探讨水土保持林的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三方面的生态环境效益,其评估指标如图6.2所示。评估即对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的实物量与价值量进行评估,评估方法和单位价值量参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不足部分结合国内相关区域研究成果进行补充。

图6.2 水土保持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Fig.6.2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nefit evalu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水土保持林生态环境效益(B1)主要包括土壤保持(B11)、固碳释氧(B12)、净化大气环境(B13),用公式可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具体评估方法如下:

6.2.2.1 土壤保持效益

水土保持林土壤保持效益(B11)主要包括固持土壤效益、保肥效益及防止泥沙滞留和淤积效益,评估方法如下:

(1)固持土壤效益

A.固持土壤实物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11实为林分年固土量,t/a;A1为水土保持林面积,hm2;C11为单位面积林地每年防止土壤侵蚀的能力,取值为11.11t/hm2。

B.固持土壤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11价为固持土壤效益值,万元/a;ρ为土壤容重,取1.39t/m3;B11实为林分年固土量,t/a;根据土壤侵蚀量和土壤耕作层的平均厚度来推算土地面积减少面积。以我国耕作土壤的平均厚度h=0.5m作为林地的土层厚度,则可计算出每年可能保持的土壤面积S,hm2。根据调查,我国林业生产的平均收益取S11=263.58元 /hm2/a,对林地采用其生产的机会成本,即可估算林地固持土壤的经济价值。

(2)保肥效益

A.减少养分流失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为减少养分流失量,t/a;A1为水土保持林面积,hm2; 为单位面积林地每年防止养分流失的能力,取447.23kg/hm2。

B.保肥效益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为保肥效益值,万元/a; 为土壤养分的影子价格,以当年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公布的春季化肥平均价格计取,取值为2300元/t。

(3)防止泥沙滞留和淤积的效益

A.防止滞留和淤积的泥沙量

据统计,全国土壤侵蚀流失的泥沙有24%淤积于水库、河湖,则水土保持林防止滞留和淤积的泥沙量可用式(6.10)表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为防止滞留和淤积的泥沙量,t/a。

B.防止泥沙滞留和淤积的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为防止泥沙滞留和淤积的效益值,万元/a; 为防止滞留和淤积的泥沙量,t/a; 为防止滞留和淤积的单位重量泥沙的效益,元/t,按照工程替代法, 以单位库容造价计算,根据1993~1999年《中国水利年鉴》平均水库库容造价为2.17元/t,计算当年价格指数为2.816,则单位库容造价为6.11元/t。

6.2.2.2 固碳释氧效益

固碳释氧效益(B12)指水土保持林固定CO2和供给O2的经济价值。

(1)固碳释氧实物量

根据植物光合作用方程式,植物形成1t干物质需要1.63t CO2,放出1.2t O2。据测定,中国北方森林的CO2吸收率为l12=13.6t/hm2。用公式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12实为固碳释氧实物量,t/a;A1为增加的水土保持林面积,hm2。

(2)固碳释氧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12价为固碳释氧效益值,万元/a;S12为固碳价格,采用瑞典碳税率,即S12=1200元/t; 为生产氧气的价格,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中计算当年春季氧气平均价格,即 =1000元/t。

6.2.2.3 净化大气环境效益

(1)吸收污染物和滞尘效益(

吸收污染物和滞尘效益主要包括吸收有害气体SO2的效益(B131)、吸收氟化物的效益(B132)、吸收氮氧化物的效益(B133)和吸收粉尘的效益(B134)。

A.吸收污染物和滞尘的实物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13实′为吸收污染物和滞尘的实物量,kg/a;A1为增加的水土保持林面积,hm2;C131为单位面积林地吸收SO2 的能力,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中的数据,阔叶林吸收SO2平均值为88.65kg/hm2,针叶林吸收SO2 平均值为215.60 kg/hm2,本书取其较小值88.65 kg/hm2;C132为单位面积林地吸收氟化物的能力,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测定,阔叶林和常绿树吸收氟化物平均值分别为4.65kg/hm2、0.50 kg/hm2,本书取其较小值0.50 kg/hm2;C133为单位面积林地吸收氮氧化物的能力,据测定,当氮氧化物的发生量为1067000t时,森林的吸收量为6.0 kg/hm2;C134 为单位面积林地吸收粉尘的能力,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中的数据,针叶林的滞尘能力为33.2t/hm2,阔叶林的滞尘能力为10.11t/hm2,本书取其较小值10.11t/hm2。

B.吸收污染物和滞尘的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为吸收污染物和滞尘效益值,万元/a;根据《排污征收标准及计算方法》中相应的排污收费标准,S131为SO2排污费收费标准,为1.2元/kg;S132为氟化物排污费收费标准,为0.69元/kg;S133氮氧化物排污费收费标准,为0.63元/kg;S134为一般性粉尘排污费收费标准,为0.15元/kg。

(2)降低噪音效益(

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降低噪声价值的估算方法是以造林成本的15%计,本研究也以此作为估算减弱噪声效益的标准。用公式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为减弱噪声效益值,万元/a;A1为增加的水土保持林面积,hm2; 为成熟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综合国内研究和统计数据,取80m3/hm2; 为单位价值量,以平均造林成本240.03元/m3计。

6.2.3 城市绿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B2)主要包括土壤保持(B21)、固碳释氧(B22)、净化大气环境效益(B23)、水源涵养(B24)、调节小气候(B25)、杀菌(B26)等方面。前3种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与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类似,下面仅介绍后3种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1)水源涵养效益(B24)

A.水源涵养实物量

涵养水源的物质量可以由受水区城市绿地面积和单位林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得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24实为受水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m3/a;Ai为引江水可保育的某一城市的绿地面积,hm2;C24为单位面积城市绿地每年的水源涵养能力,据调查可以取值为1105m3/hm2。

B.水源涵养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24价为受水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效益值,万元/a;S24为影子工程成本,采用目前的单位库容造价,根据 1993~1999年《中国水利年鉴》平均水库库容造价为 2.17 元/t,计算当年价格指数为 2.816,则单位库容造价为6.11 元/t。

(2)调节小气候效益(B25)

城市植被改善小气候效应最明显表现在降温和增湿两方面。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绿化能使局地气温降低3~5℃,最大可降低12℃,增加相对湿度3%~12%,最大可增加33%。用公式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25为调节小气候效益值,万元/a;Ai 为引江水可保育的某一城市的绿地面积,hm2;CS25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每年调节气温的影子价格,取78019元/hm2。

(3)杀菌效益(B26)

杀菌效益的评估方法采用《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一书中的估算方法,即北京市森林资源杀菌效益占总环境效益的1%。用公式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6.2.4 湿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包括水资源调节、水质净化、大气调节等功能。用公式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3为湿地生态系统效益值,万元/a;A3为北调水可保育的湿地面积,hm2;CS3 为湿地每年能产生的公益价值。根据Costanza的研究并结合国内关于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研究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具体特征,CS3 为122715.5元/hm2,这里以此作为研究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单位价值。

返回目录

 湿地功能及其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湿地的作用一直没有被人们所认识。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排干湿地进行农业生产或其他活动,获得了不小的利益。但近几十年里,湿地锐减也带来了人们不愿看到的恶果,如地下水储量降低、灌溉用水需求增加、洪水肆虐、区域气候变干燥、污染物积聚、湿地资源及其内的各种生物资源减少等,人类遭受的损失甚至比获得的利益要大得多。一些热衷于保护水禽和鱼类的自然保护工作者,首先呼吁发达 制止对湿地的破坏,并帮助发展中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以充分发挥湿地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湿地的功能

湿地是目前自然界中物种最丰富、结构最复杂、功能最齐全的一种自然生态结构,能产生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代替的。湿地不仅储存大量的水土资源,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其生态旅游的价值也是很大的。特别是巨大的涵水功能和促进“三水”积极循环和转化的作用,被人们称之为“自然之肾”。湿地还潜藏着尚未被人们认识到的功能和用途。

湿地的功能和作用首先体现在生物多样性,是许多动植物的家园和避难所,因为湿地隐蔽性强,食物丰富,活动范围广,水土条件好。三江平原湿地中的植物有117种,多为水生和沼生植物,比较著名的有芦苇、乌拉草、莲花、蜜源植物、毛水苏草、蘑菇、药用植物、泥炭等。其中芦苇分布面积有7×104hm2,有莲花泡不下30处,泥炭储量12×108 m3,兽类20多种,鸟类120多种,鱼类50多种。其中有不少是濒临灭绝的动物,如梅花鹿、猞猁、丹顶鹤、白尾海雕、红肚囊鲫鱼等。

有人测定:7月份积水湿地的蒸发量平均为河水的1.3倍。夏日,湿地的蒸发量比裸地大2倍多。而蒸腾的水分将有50%再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降水量20%以上。再者湿地白天的温度低,要比裸露耕地低8~13℃。夜间虽然湿地地面温度有时高于裸地,但空气温度因受植物本身辐射冷却的影响,温度仍比开垦后的裸地低,因为湿地湿度也大,接近地面的气流进入湿地内与温度低的植物接触,很容易凝结成雾、露、凇等。这样就增加了空气湿度,有利于防止环境趋干。而疏干后形成干涸的湿地,由于地面增温较强烈,加之有时植物对湍流交换的减弱超过对辐射的削减作用,则日间气温要比裸露耕地高,这样环境生态恶化速度也比耕地加快。

湿地可以涵养水源,这种功能是由湿地草根层和泥炭层具有含水性质所决定的。水在草根层和泥炭层中以重力水、毛管水、薄膜水、渗透水和化合水5种形式存在。而草根层的结构呈海绵状,孔隙度大,保持各种水分的能力也大。据长春地理研究所试验,本区草根层的孔隙度达72%~93%,最大持水量148%~555%,饱和持水量达830%~1 030%;而一般矿质土的饱和持水量仅为43%~65%,因而称湿地草根层为“蓄水库”。所以一片湿地就是一座水库,“水多它能蓄,水少它能吐”。目前三江平原湿地储水量达21×108 m3,相当于21个1×108 m3的大型水库,生态效益十分可观。

湿地的另一作用是能有效地控制径流,使暴发性和破坏性的洪水大大削弱,使径流过程逐渐变缓。如挠力河在洪水期的8~9月份,上游宝清和保安水文站以上湿地分布很少,则挠力河最大流量达537m3/s。而在宝清、保安至菜嘴子之间发育大面积湿地,湿地率达33%,则挠力河最大流量仅为262m3/s。由此可见,由于湿地作用使菜嘴子水文站夏季洪峰削减一半多,并使汛期向后推迟。湿地率较高的别拉洪河流域,其径流自然系数φ值为0.647,调节作用与森林湖泊相当。一般情况下,湿地水基本上是静止不动的,而在汛期湿地表面全被水淹没,并有一定水力坡度的情况下才发生径流,但这种径流速度较小,冲刷作用微弱,悬移质少。这几年来,三江平原的洪水规模越来越大,水位越来越高,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防洪压力越来越重,与湿地的破坏有直接关系。另外湿地对年际间径流也有影响。根据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办公室资料,挠力河在1960~1975年期间,有4年出现上游宝清站年平均水量大于中游菜嘴子站出水量。这种现象表明湿地吸收大量水分,一部分消耗于蒸发,一部分跨年度流出,影响年际径流。

二、湿地存在的效益

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湿地的生态效益

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在40多种 一级保护的鸟类中,约有1/2生活在湿地中。中国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 之一,亚洲有57种处于濒危状态的鸟,在中国湿地已发现有31种。全世界有鹤类15种,中国湿地鹤类占9种。中国许多湿地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珍稀水禽、鱼类的栖息地,天然的湿地环境为鸟类、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意义的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利用野生稻杂交培养的水稻新品种,使其具备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在提高粮食生产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

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十分显著。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储存来自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洪水灾害,保证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中科院研究资料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蓄水达38.4×108 m3,由于挠力河上游大面积河漫滩湿地的调节作用,能将下游的洪峰值消减50%。此外,湿地的蒸发在附近区域制造降雨,使区域气候条件稳定,具有调节区域气候作用。

降解污染物。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二)湿地的经济效益

三江平原湿地提供的鱼、虾、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副食品,一些湿地动植物还可入药,有许多植物还是发展轻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如芦苇就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利用还间接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

(三)湿地的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价值。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三江平原的湿地也是水草丰美、景色秀丽的,这里水波荡漾、苇草萋萋、鱼虾踊跃、候鸟盘旋。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

与科研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们为 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一些湿地中保留着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在研究环境演化、古地理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三、湿地退化对环境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前,复杂的地理环境与多样性的气候,使三江平原成为中国湿地类型较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据统计那里有沼泽、湖泊、滩涂等地近×104km2。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对湿地资源的重视,过量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使湿地自身调节生物圈、大气循环的能力大大减弱。大量的湿地在艰苦创业的一代人手中消失了。从而导致湿地质量下降,沼泽干涸,林草锐减,湿地面积减少,所栖息的鸟类、鱼类、野生动物群体失去了家园,进而带来负面效应。

从本次实地调查来看,湿地退化主要引起以下生态环境的恶化。

(一)气候干旱、雨量减少

三江平原是黑龙江省比较湿润的地区,平均年降雨量在500~650mm左右,最大年降雨量可达800mm,可见,近些年来,一方面在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另一方面在人为活动的作用下,特别是由于湿地的大面积开垦、水面减少,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据气象资料表明,近十几年来,三江平原的年降雨量比过去减少了180mm左右,比其他可比地区多减少了100mm,在同一纬度带内松嫩平原降水量每年递减4mm,俄罗斯远东地区每年递减5mm左右,而三江平原每年递减9mm左右。在此期间空气相对湿度也比其他可比地区多减少2%左右,在同纬度带内三江平原逐年递减得最多,为-12%,而松嫩平原变化很小,为-1%;同期,夏季气温逐年升高,比20年前升高2℃左右,而其他地区则降温。三江平原夏季气温明显递增,其斜率达0.04,而松嫩平原微变或略有递减。

(二)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谈不上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更谈不上向土地要粮食、要效益。如前所述湿地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水库,未开发之前,三江平原原有湿地34 000km2,平均水深30cm,储存地表水100×108 m3。而如今人们在向土地要粮食的同时,湿地面积也在骤减,现仅存湿地4 489.93km2,这相当减少地表水水量87×108 m3,这对像以色列那样缺水的 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而我们却让其付诸东流了。还有区内的200多条河流多为湿地性河流,与湿地的命运休戚相关。随着湿地面积的减少,较大河流也呈现河床变宽,河道淤积,水位大跌,河水断流,枯水期延长;较小的河流有的仅以湿地的形式存在,有的甚至出现干涸,成为历史。如前述三江平原原大小泡沼4 000余个,因水位下降而干涸者不下2/3。

由于湿地的退化,引起气候变干,地表水减少,人们为了高产增效,大量开采浅层地下水,从而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据本次调查资料分析,本区地下水平均降速为0.5~1m,局部地区2.2~2.8m。水位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台地区下降了10~12m,二级阶地地区降了4~9m,一级阶地地区降了2m。局部地段由于超采,还出现了降落漏斗,面积达680km2。

(三)环境污染加剧

松花江水系每天容纳污水量为863×104 m3,污水流量为99.9m3/s,在同江口总流量为336m3/s,污水约占27.19%。由于湿地的退化、污水量大,加之冬季冰雪覆盖时间长,江水几乎失去了自净能力,如松花江通河断面溶解氧达0.28mg/L,到同江口有时甚至趋近于零。据水质分析资料,在枯水期每升水中含汞高达0.1mg,超过标准100倍,含酚0.29mg,超过标准140倍,氯苯0.012mg。除此而外,还有硝基苯、苯胺、氰化物等不下几十种有毒有害物质,这种水虽经自来水厂简单处理,仍然不能除去上述有害物质,饮用这种水,无疑对人体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四)珍贵和稀有的动植物显著减少

三江平原地区,本来是“棒打獐子瓢舀鱼”的地方,这里有东北虎、丹顶鹤、梅花鹿等珍禽异兽,有红松、三大硬阔等高贵林木,也有人参、刺五家等贵重药材。乌苏里江的大蚂蛤,松花江的鳌花,黑龙江的鲟、鳇鱼,挠力河的红肚囊大鲤鱼等都驰名中外。随着人类的增加,湿地的减少,自然资源的开发,这些珍贵的动植物正在显著减少。

湿地的退化对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土壤流失、土壤风蚀沙化、土壤盐渍化、洪涝灾害、地下水位区域性下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详见第六章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概述。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