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对于被人以“龙虎狗”相称的北洋三杰中谁是和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被人以“龙虎狗”相称的北洋三杰中谁是和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被人以“龙虎狗”相称的北洋三杰中,谁是“狗”?
北洋三杰,被冠以“龙、虎、狗”,分别是指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
王士珍是最不出名的,被冠以“龙”的称号,只是因为他老人家,为人处事相当的神秘,经常神龙见首不见尾,尤其是在北洋时期,政坛变幻莫测期间,王士珍,不管面对谁,都是送往迎来,干一些维持关系的差事。
凡是没有主张,也不掺和,一直置身于世外。
这条“龙”不问世事,只剩下“虎”与“狗”间的争斗。
民国早期,所谓的北洋直系、皖系之间的斗争,就是冯国璋与段祺瑞之间的竞争。
只不过,这个“虎”与“狗”之间的实力,相差有太过于悬殊,还没有等交手,胜负已定,为了彼此的颜面,最终没有撕破脸皮。
冯国璋被称为“北洋之狗”,并不是说他没有本事。
在北洋军阀中,都是一些军旅出身之人。从文上来讲,冯国璋是秀才,而且是从军之后,在北洋武备学堂考中的秀才。
为了此事,李鸿章都不仅感叹:武校中,居然出了一个秀才。
清朝末年新政之中,武官也需要考试,获取资格。段祺瑞几次都考不过,最后还得靠袁世凯,帮助其疏通关节,而冯国璋则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在辛亥革命之前,北洋新军虽然声势浩荡,可是从没有真枪实弹的参加实战。
武昌起义枪声一响,段祺瑞竟然借故不去,最终只好有冯国璋带队出征,一番战斗知乎,接连收复汉口、汉阳,革命军占领的武汉三镇,只剩下一镇,为袁世凯与革命党进行谈判,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可是,在官场上,有文有武的冯国璋,一直都比不上段祺瑞。
在文的方面,考试屡次失败的段祺瑞,竟然去拿下去德国留学的名额,回来之后,直接掌管北洋系统的所有军事院校,因此在北洋系统内,结下了广大的人脉。
可以这样说,所有毕业于北洋学校的军官,都是他的门生。
在武的方面,段祺瑞虽然没有战功,可是参加了北洋军将领,逼迫清帝退位的鼓噪。
两方面的差距,直接导致冯国璋,一方面因为战功,在革命党人哪里,留下了历史骂名,另一个方面,在劝说清帝退位的事情上,冯国璋表现的不是很积极。
因此,在袁世凯当上大总统的功劳簿上,冯国璋并没有多少功劳。
革命之后,王士珍、段祺瑞都很忙,都获得大量的战利品,一个是陆军军长,一个是宗参谋长,可谓是掌控北洋军所有大权。
而这个时候,冯国璋在干嘛。
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麾下的禁军上,原本是皇帝的亲卫,基本上都是八旗子弟,放在那里都不让人放心,解散又不甘心。万般无奈之下,冯国璋只能带领他们,来到南京。
表面上说是镇守东南,其实就是远离权力中心。
袁世凯对冯国璋,也是心有芥蒂,一直不给他说实话。
袁世凯在预备称帝之前,专门找到冯国璋,给其交底,信誓旦旦的说,绝不会当皇帝。冯国璋回到南京之后,四处宣扬,恢复帝制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北京这边,已经锣鼓喧天的称帝登基了。
袁世凯去世之后,段祺瑞风头更盛。
就在这个时刻,段祺瑞、冯国璋产生了摩擦。
段祺瑞,想用武力完成统一的大业,而冯国璋却不同意。
不同意是不同意,冯国璋一直斗不过段祺瑞,在征讨男方的命令上,被段祺瑞按着头,盖上了大印。
窝囊得不行的冯国璋,心生一计,直接宣称,要带上自己的卫队,亲自南征。明面上,坐上火车,沿着京浦线南下,实际上玩了一手“金蝉脱壳”,直接回到南京老窝。
可是,段祺瑞终究是棋高一着,早就将其看清。
冯国璋刚到江苏地界,段祺瑞一个密令,安徽军阀就讲冯国璋给拦住,最后只能乖乖的回到北京,实际上成为段祺瑞手中的一个俘虏。
冯国璋,在总统的位置上,唯一自己决定的事,只有一件。
就是将中南海的水抽干净,将鱼全部抓起来卖掉。
就是这样的一个事情,冯国璋也没有得到好处,舆论立即纷纷议论,说三道四,在坊间还弄出了一道“总统鱼”,跟“东坡肉”成为京城名菜之一。
更不幸的是,捞鱼后的一年,北京发生了大旱。
于是人们,就纷纷议论,冯国璋捞鱼,得罪了龙王。
这个时候,冯国璋实在是坐不住了,于是听手下人一件,带上若干政府官员,到白云观,祈雨求福。没有想到,几天之后,北京果然下起大雨。
按照道理说,这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吧,
可是,媒体有纷纷开始嘲笑冯国璋,封建迷信,老土。
段祺瑞已将看清冯国璋“亲征”一事。既然“狗”敢开口叫唤,“虎”自然也不会容他。在总统选举中,段祺瑞暗中组织人手,让徐世昌带头,冯国璋最后失势,回到河北老家,含饴弄孙去了。
后来徐世昌,将军队改编,把陆军15/16师归冯国璋节制。其实,冯国璋已经远离自己的地盘,要这些军队一点意义都没有。
可悲的是,冯国璋为了这个军队的军饷问题,一直在京津两地奔走,染上风寒,一病不起,60岁就一命呜呼。
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分别都是谁?
1、汉初三杰
张良、韩信、萧何合称“汉初三杰”
淮阴侯韩信善用兵,相国萧何善内政,留侯张良善谋略。刘邦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 ,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即是对三人的称赞。
2、宋末三杰
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于是,他们中的领袖:张世杰、陆秀夫与文天祥,被称为“宋末三杰”。
3、明初三杰
刘基、李善长、徐达合称'明初三杰。三人都是明代开国功臣。刘基是元末明初的军事家、道家、政治家、文学家,与章溢、宋濂、叶琛并称为四先生。在民间传说中与诸葛亮齐名。李善长先后担任右丞相、左丞相,为百官之首。徐达是杰出的军事家,1368年率军北伐,攻大都,灭元朝。1370年,被封为魏国公。
4、辽东三杰
辽东三杰: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他们都是明末军事统帅,在大明王朝在辽东抗击后金入侵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辽东三杰。
5、晚清三杰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之中李鸿章的命运最悲凉。曾国藩在大清朝大厦将倾时力挽狂澜,凭湘军之力保住大清国江山,位极人臣,后知难而退;左宗棠晚年抬棺出征,平定阿古柏叛乱,两人都得以善终。而李鸿章由淮军主将登上晚清的政治舞台,就注定他的悲剧。《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总是要有人去签的。在马关,李鸿章就被日本人行刺过;签定《辛丑条约》后,李鸿章终于被拖垮了,累得吐血,死前俄国大使还要他签订一项赔款条约。
6、北洋三杰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冬,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袁世凯邀请德国驻胶州总督到济南阅操。德国总督看到袁世凯所练新军确比旧军操练精娴,赞扬主持操练的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为'北洋三杰'。
王士珍被称为北洋之龙,凭借着过人的才智,他在袁世凯的手下如鱼得水,并深得其信任,职位一度高升至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段祺瑞被称为北洋之虎,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铁腕人物,也是袁世凯最为倚重的大将之一,人称六不总理;冯国璋被称为北洋之豹,和段祺瑞一样,深受袁世凯的赏识和信任。三人在袁世凯死后也是称霸一方的诸侯,深深影响着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国。
7、黄埔三杰
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他们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前两人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共产党,后又成为共产党的死对头。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