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张先 天仙子·时为嘉禾小悴和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张先 天仙子·时为嘉禾小悴

《天仙子时为嘉禾小悴》

作者:张先

原文:

时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府满径。

注释:

1、时为嘉禾小悴(cu):嘉禾,宋时郡名,今浙江嘉兴市。悴,副官,张先此时在嘉兴做判官。
2、《水调》:曲调名,相传为隋炀帝所制,音调悲切,唐宋时很流行。
3、流景:流年。意为似水年华。景,通影。
4、后期:后会的期约。记省(xǐnɡ):清楚地记得。
5、并禽:成对的鸟儿,此处指鸳鸯。
6、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得句于此,并自建花月亭。

翻译:

乐伎弹奏着水调的乐曲,
我一面喝酒一面品听。
在乐曲声中,
我因不胜酒力而昏昏入睡,
午睡醒来,酒醒,愁却未醒,
依然觉得烦闷满胸。
年年柳送春归去,
而春天去后几时才会回来?
傍晚对着镜子,
更加感伤年华如流水,
留待以后回忆和反省。

来到庭院中四处观望,
沙滩上,鸳禽双栖交颈,
水池上一片昏暝。
忽来一阵轻风,浮云被吹破,
皎洁的明月露出头来。
花枝在微风中摇曳,
仿佛在卖弄她的倩影。
回到卧室之中,我放下帘幕,
一层又一层,密密地遮住那盏小灯,
人们都开始安静休息了,
风却还在吹个不停,明天清晨,
一定有许多花瓣被风吹落,
铺满院间的小径。

赏析:

这是一首临老伤春之作,突出一个愁字。上阕写作者感叹已近暮年,愁闷无聊至极;下阕专写晚景,道出送春之意。这是北宋词中名篇之一,也是张先的享誉之作。

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释
①水仙子:曲牌名,又名凌波仙、凌波曲、湘妃怨等。句式为七七、七五七、三三四。八句四韵。
②“一声梧叶一声秋”二句:梧桐叶的落下,预示了秋天的到来,雨打在芭蕉上的声音更使人增添了一份愁闷。一点芭蕉:是指雨点打在芭蕉叶上。
③三更归梦三更后:夜半三更梦见回到了故乡,醒来时三更已过。归梦:梦归故乡。
④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
⑤叹新丰孤馆人留:用唐代初期大臣马周的故事。新丰:在陕西新丰镇一带。马周年轻时,生活潦倒,外出时曾宿新丰旅舍,店主人见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独不招待他,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
⑥枕上十年事:借唐人李泌所作传奇《枕中记》故事,抒发作者的辛酸遭遇。
⑦二老:指年老的双亲。

译文
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赏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首先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长信秋词》)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梧桐作为凄凉悲伤的象征,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卜算子》),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晏殊:“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付。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踏莎行》)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芭蕉同样具有独特的离别愁绪。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杜牧:“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咏雨》)李煜:“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南唐卢绛没有入仕时,曾经生病住店,梦见白衣妇人唱着歌劝酒,词中说:“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小山攒,芭蕉生暮寒。”(《菩萨蛮》)林逋:“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宿洞霄宫》)
“三更归梦三更后”点明了诗人夜不能寐,愁肠百结的心情。三更即是午夜,午夜梦回,再难入眠。“落灯花棋未收”,夜阑静,灯花落尽,雨声未停,滴滴犹如敲棋一般,宋代贺铸有词说:“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忆秦娥》)可见在三更之夜,天涯孤客,更添愁绪,“三更”和“梧桐”、“芭蕉”、“夜雨”一样是孤寂的象征。作者用了这么多语言描写了一个清冷孤苦的夜晚,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叹新丰逆旅淹留。”《太平乐府》作“叹新丰孤馆人留”。此句出自汉高祖刘邦的典故,新丰地属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刘邦得天下后,将父亲接到京中,而刘父思乡之情很浓,于是将街道格局改成丰邑的样子,并另建村镇,并迁来丰邑的居民,所以叫新丰。《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却受客家冷遇。所以后人多用旅居新丰表达羁旅客愁、备受冷落的情怀,而并不一定真的是旅居新丰。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全曲的意旨。天一阁本《录鬼簿》记载徐再思只做过“嘉兴路吏”。《坚瓠集·丁集》说他“旅居江湖,十年不归”。由此可见徐再思曾有北上的经历,而且滞留有十年之久,除此曲之外,他的“山色投西去,羁情望北游”([商调]《悟叶儿·革步》)、“回首江南倦客,西湖诗债,梅花等我须归”([越调]《天净沙·别高宰》)、“十年不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均可见一斑。徐再思北上旅居已是中年,郁郁不得志,华发新生,不得不感慨江南子弟他乡老的落魄和无奈。十年游宦归梦远,让他感到十分惆怅。
此曲写旅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言短意长。起三句鼎足对,妥帖自然,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见出作者的功力。中间段点出痛苦根源,由感而发,语淡味浓。各种情景均古已有之,文人骚客早已描写尽致,在作者笔端却自有一番滋味,全因末三句:“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十年之间经历了多少事,而远在江南的双亲却总在为久客不归的游子担心。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加独特,深扣人心。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荡气回肠之功。人总是在年华老去、潦倒他乡、沧桑落寞时,才会回首天涯,“枕上十年事”似乎说尽了作者的无力与无成,文已尽而意有余。徐再思十年北上的经历,由于资料缺失,已无法查找,只能从他的诗句中略窥一二。元代社会歧视南人和知识分子,“八娼九儒十丐”虽略有夸张,但也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入仕之难。徐再思北上之行,无非为求仕而往。作为南宋遗民的亡国之恨,作为元朝落魄文人的前途无门,颇有“英雄失路”的感慨。这首作品贵在描写普通人的情感和落寞。将人生的失落与亲情相溶,字字未写作者自己,写物寓言,侧面落笔,“以我观物,而物皆有我之色彩”。“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曲是词之变体,但比词更贴近民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曲之美在于它更加浑朴自然、清新爽朗,“俗中透雅”、“雅中求俗”,它能以其特有的流行性在市井勾栏中广为流传,原因就在于它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情感。
徐再思散曲的另一特点是善用数字,开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三句,耐人寻味:连用几个相同的数词和量词,音调错落和谐,正好表现忐忑难安的心情;作者笔下,秋雨绵绵,桐叶声声,雨打芭蕉,愁滴心头,羁旅路遥,思乡情长,无限惆怅,无限感慨,全都浸透在字里行间。曲中层层递进,以最少的数词却能包涵着最大的容量,细腻真切地表达了羁旅惆怅、光阴易逝的感慨,道出了因思乡而断肠的情怀,可以说曲因数字而有生趣,数字因曲而灵动。这一点在“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双调]《水仙子·春情》)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多数学者认为数字的反复迭用,有斧凿之嫌,好在《夜雨》一曲贵在真情实感的流露,而非一般的应景之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徐再思正是借助数字对秋色的描写,借景抒情、寓言写物、情景交融,真切地吐露了游子“旅思”之情。全曲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动人。

张先 一丛花


《一丛花》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
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
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
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
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一位女子念远伤怀的情状。上片用倒叙的手法先着意渲染女主人公的愁绪。开首伤高二句写登阁远望,以爱怨交织的激情向高天远地提出质问,发泄强烈的伤怀、无穷的悲呼,仿佛自问自答。无物似情浓,言世间无物能比我之相思情爱更浓,对情做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强调了世间唯有情最浓,揭示了女主人公伤怀无穷的原因。下片写相思无奈的沉恨和空虚。双鸳两句写女主人公登阁所见南北小舟交通的池沼。池中双鸳正如当年情侣欢聚爱恋的情景,它引发女子对昔日欢情的甜蜜回忆,也触动她此刻的孤单寂寞的情怀。更难堪者是黄昏后的寂寞,当家家夫妻团聚,情侣人约黄昏后的欢聚时刻,自己却梯横画阁,闷坐空闺,当年从画阁竖梯窗下迎候情郎登阁欢会的情事已化为虚空,只剩下一弯冷月斜照窗帘!在极度空虚中,她发出人生之沉恨: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倾诉了人不如物的伤感。整首词紧扣伤高怀远,从登楼远望回忆,收归近处的池沼、眼前的楼阁,最后收拍到自身,由远而近,次第井然。

张先 醉垂鞭


《醉垂鞭》

张先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酒宴上的美丽的妓女。上片写酒宴初见此妓的第一印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彩绣双蝶的罗裙,这表明她步态轻盈曼妙,罗裙飘飘,双蝶似随之翩然飞舞。此乃乍见此妓而尚未仔细端详的第一印象,也正是此妓服饰、步态的突出特征。朱粉二句描绘她的容颜:略施朱粉,淡妆素雅,仿佛春意淡淡中开放的一朵平常小花,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下片写对此妓美态、神韵的特殊印象。细看二句写词人与众宾客对此妓美态的交口赞叹:人人赞她柳腰身,作者赞她诸处好,前者强调她腰身的柔婉、曼妙,后者强调她浑身的谐和、优美。双蝶绣罗裙,原来是她的舞裙。此妓的舞姿、神韵如何呢?从人人道的侧面反应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烘染了她舞姿的美妙。昨日两句似离题横出,其实是作者对其舞容的强烈印象:乱山昏是形容她舞蹈时眼前似乎从群山腾起云霞缭乱、迷蒙。综上而言,上片闲花意象,出之于客观比较,是静态写意;下片乱云意象,出之于主观感受,是动态传神。特别是昨日二句意象新妙,想象出奇,亦真亦幻,耐人深味。这正是张先小令韵高之典型。

返回目录

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说起宋祁,你可能已经比较熟悉了。那不就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吗?不错,宋祁因为任工部尚书,同时又因为这一句词而被冠以“红杏尚书”的雅号。那么除了宋祁之外,还有一位北宋词人也是因为一句词而得名,那他是谁呢?就是我们本节要讲的张先张三影。
说起张先,他和宋祁之间还有一段佳话,说是宋祁很佩服张先的才华,但是张先一直都在外地当小官,故而不得一见。一次,张先有事到京城来了,宋祁连忙让人去把张先请来,张先问何人请他,来人就说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请的是“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张先听了不禁大笑,欣然前往,二人相谈后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可见啊,那时候的北宋文友之间是互相重视的。除了宋祁要招见他之外,比张先小一岁的晏殊,还推荐他入朝做官。就连后来的苏轼也和他结成了莫逆之交。那么张先因之而名扬天下的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首作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词云: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张先说是他在嘉禾任小官的时候写的。也就是宋仁宗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52岁的张先在浙江嘉禾担任一个小小的判官。一天,朋友聚会,大家都去了,可他却忽然病了,不能去。其实并非病了,而是昨晚的酒喝得太多了,以至于到现在还没醒。而就在一觉睡到中午酒醒之后,他写下了这首词。
《水调》数声持酒听。醒来之后干什么呢?还是喝酒。而且是边喝酒边听曲。看吧,虽然他今天没去参加朋友聚会,但自己玩得也很嗨。《水调》据说是隋炀帝所作,声韵悲切。张先此时喝着酒,为什么要听这种曲呢?不要说是突然听见邻居家唱的,因为张先家里能歌善舞的歌姬可并不少呢。他爱听什么曲儿没有呢。那为什么偏偏要听这种哀曲呢?因为啊,午醉醒来愁未醒。张先说:“我是醒了,可我的愁还没醒啊?!”一句话将大家驳得鸦鹊无音。可能他家人都有点听不下去了吧。但是接下来,他很快就说明自己为什么而愁了?
送春春去几时回?到了此处,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了张先的这阙词是一首伤春之作了。
春天自然是一去不返的,而人的青春也是一去不复返的。就像刘希夷说的: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时也让人想起了黛玉的《葬花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接着,时间就到了晚上,可能他这半天都是在听曲儿吧。听了一天的哀曲儿,到了晚上,照照镜子,不由为眼前的流景伤感。说是为春色而伤,不如说是看见自己的两鬓又多添了几根白发吧。岁月流年,时光不复,而往事,也只能空自记省。其实,人最好不记得往事,如果往事没有留恋就能轻易忘记。可是,如果生命中所有的往事都不堪留恋,那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味?所以,老年哀伤,叹青春不驻,应是每个人都有的感慨吧?!
接下来的句子,就到了全词的焦点。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景象已经由室内转移到了室外。作者说:“池塘边的夜色已经昏暗了,但那沙滩上还有两只鸟在栖息。”苏轼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是别忘了,这儿可是两只鸟啊?!“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还觉得冷吗?那不仅不冷,在外面的月光之下,恐怕还很温暖。这一句已经将景物描写得极佳,但紧接着这句,却又更上了一层楼。因为前面一句写的是动景,后面自然也宜写动。那么作者如何将静景写动呢?他说:
“云破月来花弄影。”只此一句省却了多少功夫,不用写那花儿多美,不用写那月光如何妩媚,也不须写那品笛听曲,歌楼酬唱,因为一切已经静了。然而就在这静中又透出了动静。他说:“月亮好像将云层破开,从里面涌了出来。”所以,我刚刚才说两只鸟雀不冷,可能还很温暖。
其次,他说:“花儿在和它的影子伴舞。”也就是李白所说的“我舞影零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认为一是刚才所说的月色很好,二就是有微风拂过。风吹,花动,影乱,将这三者巧妙地联系了起来。因为,花随风动,影随花动,看过去就像花在调弄自己的影子一样,所以词人才用自己的细心察觉,写下了这句“云破月来花弄影”。
而后世对这句的评价皆很高。譬如,王国维就曾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而宋祁也将“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的美名送于张先。就连张先他自己写说:我平生最得意的词句就是这三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于是将别人给自己起的外号“张三中”改为“张三影”。
写完“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样的佳句之后,接下来他又写道: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这时候的景象很明显又回到了屋子里。词人在干什么呢?
他放下了重重的帘幕。既是为了不让风把烛火吹灭,也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封闭的空间,用来隔离外面凄凉的景象。风还在吹着,但夜已经静了。但尽管如此,明早起来,外面一定已经是落红满径了。
因此我认为这首词除了“云破月来花弄影”,就属末句最好,就像顾随先生说的,“直不如隐”。作者没有直接说:“这会儿风已经停了,我拉来帘幕,打开窗子看一看,外面可能是落红满地了吧。”而是曲径通幽地说:“这会风已经停了,但花也饱受摧残了,东风一起,又有几支能够存留呢?!所以明日早起来看,那一定是落花红满径了。”正是这样委婉地写来,更著人心痛。
所以,再看这首词,你就会发现,它绝不是简单地写景伤春之作,既有着对往昔时光的追溯,又有着“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慨叹。就像英国诗人布莱克《天真的预言》中写的那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