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他是朱棣麾下第一大将死后封王被,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李景隆他的结》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 1、他是朱棣麾下第一大将,死后封王,被誉为靖难第一功臣
- 2、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李景隆,他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 3、朱棣的开国功臣都有谁
- 4、朱能:百战佐朱棣,靖难第二功,爵位传了12代,却与明朝有始无终
- 5、周朝开国功臣名单
- 6、跟随朱棣靖难的功臣都有哪些
- 7、靖难功臣
- 8、丘福:靖难之役功臣之首,却在战败而亡后被剥夺爵位,家人遭流放
- 9、明靖难功臣有谁
他是朱棣麾下第一大将,死后封王,被誉为靖难第一功臣
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历时四年的靖难战争让他感慨颇多。当一切都安定之后,他想到的是在靖难之役中牺牲的大将张玉。那么张玉是谁呢?他又怎么值得朱棣如此惦念呢? 张玉早年曾经是元朝的官员,在洪武十八年投靠明朝。后来他又参加了捕鱼儿海之战,因战功而被封为济南卫副千户。后来归属于燕王麾下,屡立战功颇受朱棣器重。故当时人称张玉是朱棣麾下第一大将,有勇有谋让人佩服得不得了。 建文元年,朱棣发动靖难战争。张玉更是一马当先迅速控制了北平城,立下了头功。在此后朱棣与南军的对抗中,张玉不但冲锋在前,更是屡出奇谋。在他的帮助下,朱棣在北平附近屡挫南军。当时的南军主将耿炳文、李景隆都被朱棣打的大败而归。后来朱棣率军南下,准备夺取南京。但是由于朱棣过于注重攻城略地,所以在山东境内进展缓慢,而且屡屡受挫。终因师老兵疲多次退回北平,休养生息。而大将张玉就是在朱棣南下的过程中牺牲的。建文三年,朱棣在东昌与老将盛庸对战。朱棣率军冲击对方,但是没想到对方的阵型竟然丝毫不乱。而后盛庸故意引诱朱棣冲击中军,并且将他重重包围。如果盛庸当时下手能够快一点,那么朱棣就有可能被生擒。可是此时大将张玉和朱能拼死进入敌阵营救朱棣,张玉负责引开敌兵,朱能负责营救朱棣。朱能很快就找到朱棣并与之会合,而后保护朱棣冲出敌阵。由于张玉不知道朱棣已经脱险,所以仍在与南军缠斗,终因寡不敌众力竭而亡。时年张玉58岁,可以说在整个靖难之役中,南军最大的成果就是干掉了朱棣麾下第一大将张玉。 得知张玉阵亡,朱棣痛不欲生。回到北平之后诸将请罪,但是他仍然痛哭不已。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做了皇帝。他想到的就是自己曾经的左膀右臂张玉,继而追赠张玉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并且还大大抚恤他的家人。因此也有人张玉为靖难第一功臣。朱棣的后代也没有忘记张玉曾经的功绩,追封他为河间王,并且得到配享太庙的殊荣。 张玉的子孙也继承了他的爵位,直到明朝末年他的后代还承袭了英国公的爵位。就这一点来说朱棣比他老爹做得要好得多,大家说是不是?
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李景隆,他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熟悉明史的朋友相信都不会陌生李景隆,在他的领导之下,占据着绝对优势的中央集团军输给了偏居一隅的燕军,以至于朱棣带着区区数万兵马也能够靖难成功,因此不少网友都戏称李景隆为靖难之役第一功臣,凭李景隆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他是万死有余的,那么他最终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呢?
对于一个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的将军来说,李景隆的结局还是比较好的。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拥有着绝对的优势,天时地利都在他的手中,但是他却屡战屡败,数次战败也让建文帝失去了对他的信心,于是他被剥夺职权召回朝中。后来朱棣兵临南京城下,贪生怕死的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燕军入城致使南京城失手,他的行为受到了朱棣的赞赏,朱棣继位之后也给了李景隆非常优厚的待遇,甚至封他为太子太师,位列群臣之首,但是这种卖主求荣得来的职位终究不能长久,不久之后李景隆受到连番弹劾被朱棣削职圈禁直到去世。
从李景隆所做的事情来看他是万死难辞其咎,朱元璋手下无往不前的大明军队在他的手下毫无建树,朱允文本可以将他处死,但是因为仁慈的原因他并没有那么做。对于如此厚待他的朱允文,李景隆非但没有任何感激,反而在朱棣兵临城下之时开城投降,凭他这种行为朱棣也能够将其一杀了之,但是朱棣并没有这么做,即便后来李景隆受到万人弹劾,朱棣也没有杀他只是将其圈禁。对于一个劣迹斑斑的战将来说,李景隆没有被处死已是最好的结局。
话说到这儿其实也不得不感叹朱允文的宽容以及识人不明,对于这样的将军没有不杀的理由,朱棣靖难能够成功也和朱允文的宽容离不开关系,或许这就是命吧!为了宽容失去了整个帝国。
朱棣的开国功臣都有谁
一、姚广孝(1335年-1418年),法名道衍,字斯道。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黑衣代指僧人)。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病逝,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二、张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朝靖难功臣第一。1401年1月,燕军进攻东昌(今山东聊城)。当时,朱棣率军冲击,结果被南军重重包围。张玉为救朱棣,在阵中冲杀,格杀数十人,最终伤重力竭而死,时年五十八岁。1402年六月,张玉被追赠为荣国公,谥号忠显。三、丘福(1343年-1409年),凤阳(今安徽凤阳)人,明朝靖难名将。朱棣继位后,丘福被封淇国公。四、朱能(1370-1406年),字士弘,徽州怀远(今安徽怀远县)人。明朝靖难名将。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任命朱能为征夷将军,让他率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张辅征讨安南。同年十月,朱能行至龙州(在今广西),病逝于军中,时年三十七岁,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朱能:百战佐朱棣,靖难第二功,爵位传了12代,却与明朝有始无终
公元1406年(明朝永乐四年)十一月,明成祖 朱棣 收到一个噩耗,成国公 朱能 病逝于南征途中,朱棣悲痛不已,下旨追封朱能为“东平王”,并且辍朝五日。
明朝礼制中有关于辍朝的规定,《明会典》云:
在明朝,功臣去世大多辍朝一日,有特别荣宠的大臣去世,也不过按照“亲王”之礼,辍朝三日。而今,朱棣不仅要为朱能封王,竟然还要为朱能辍朝五日,可见朱能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马上天子”,在他发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有四位将领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他们分别是 丘福、朱能、张玉、陈亨 ,这也就是后世所谓的“ 靖难四公爵 ”。朱能虽然位列第二位,但他在四人中的结局算是最好的。不过,朱能虽然用命换来了家族11代荣耀,可惜成国公朱家最终未能和大明朝有始有终。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明朝靖难第二功臣朱能,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带大家了解这位热血沙场的东平王。
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微末,他登基后,朱姓宗亲被封藩,明朝“朱”这个姓氏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和繁衍。然而,在元朝末年,朱元璋麾下姓朱的文臣武将却并非都是朱元璋的宗亲。在《明史》的记载中,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其麾下除了本宗之外至少有6位姓朱的名臣,他们分别是 朱升、朱亮祖、朱寿、朱潜、朱鼎、朱亮 。
其中,前三任比较出名, 朱升 乃是朱元璋麾下的谋臣,也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的实际提出者。 朱亮祖 是朱元璋麾下的骁将,此人凶悍无比,立功甚多,被封为永嘉侯。 朱寿 也是名将,在洪武后期被封为舳舻侯。 朱潜、朱鼎 是濠州人,在鄱阳湖之战中战死。
最后一人名叫 朱亮 ,此人乃是淮西将领(安徽怀远人),和常遇春是同乡,同时,他也是本文的主人公朱能的父亲。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记载:
朱能,字士弘,祖籍怀远。他的父亲朱亮是淮西旧部,曾随朱元璋渡江,开国后,朱亮被授予燕山护卫副千户。
朱能出生于洪武三年,比朱棣整整小了10岁,他从孩提时代起就跟随父亲居住在北平,长大后,袭承父职,入燕王藩邸。洪武二十三年,朱棣率军招降乃尔不花,朱能便参与其中。
《明史·朱能传》云:
意思是,朱能在燕王藩邸的诸将中年龄最小,但却非常勇猛。朱能和张玉一个善战,一个善谋,二人是朱棣最倚重的左右手。
关于朱能和张玉,还有一点不得不提。上文提到,朱能曾跟随朱棣招降乃尔不花,这件事在洪武二十三年,而《明史·张玉传》记载张玉于洪武二十四年才调任燕山左护卫,隶属于朱棣麾下。也就是说,朱能随朱棣出塞招降乃尔不花的时候,张玉还未归于朱棣的帐下。若论和朱棣的亲密程度,朱能可能比张玉更胜一筹。
在朱棣的“靖难四公爵”中,丘福、张玉、陈亨的年龄都比朱棣年龄大,他们三人入伍比朱棣早,从根本上来说,朱能才是朱棣的第一嫡系。
不过,后来张玉和丘福也逐渐成为朱棣的亲信,陈亨因为帮助朱棣夺取大宁,让朱棣实力大增,因此才和丘、张、朱三人并列。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伊始,便开始着手削藩,而削藩的首要对象便是当时年龄最长、能力最强的朱棣。不过,由于黄子澄认为“燕王势大难图”,朱允炆才决定先削其他藩王。
从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当时朱元璋去世尚不足三个月)到腊月,朱允炆在4个月内连削周、代、湘、齐、岷五王,其中,湘王朱柏被逼自杀,其他四王被贬为庶人,宗室之中人人自危。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也十分恐惧,这时,朱能和姚广孝一起劝朱棣放手一搏,朱棣最终同意,开始暗中准备起兵。
王世贞在《弇州续稿》中说朱能是“ 靖难元功 ”,这个“ 元 ”字,不仅仅是指朱能从一开始就跟随朱棣起兵,更是指他和姚广孝在劝说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
建文元年正月,朱棣诈病装疯,有效地迷惑了朱允炆。朱棣利用这段时间暗中打造兵器,囤积粮草。
到了六月,朱允炆秘密逮捕了燕王府百户邓庸,在严刑拷打之下,邓庸招认朱棣早已准备谋反,朱允炆大惊,下密诏给北平布政使 张昺 、北平都指挥使 谢贵 和 张信 ,让此三人秘密带兵逮捕朱棣。结果,张信中途倒戈,暗中将密诏内容透露给了朱棣。
朱棣召来姚广孝、张玉、朱能等心腹商议对策,遂让张玉、朱能率领800卫士埋伏在燕王府内,待张昺、谢贵二人上门时,张玉、朱能将二人伏杀。至此,靖难之役爆发。《明史·朱能传》云:
战争之初,张玉、朱能、丘福率兵迅速攻打北平九门,其他八门很快被燕军拿下,唯有西直门久攻不下。朱能听闻西直门还在反抗,单骑前往,恰巧朱棣也派唐云去招降西直门守将,唐云和朱能软硬兼施,才控制此门。
当时,朱允炆的心腹、都指挥使 马宣 被燕军击败后逃到蓟州,准备联合蓟州兵马夺回北平,朱棣命朱能领兵对付马宣。朱能率领精骑赶到蓟州,一战而胜,杀死马宣,不仅拿下了蓟州,还顺带招降了遵化守军,北平周边皆竖起燕旗。
我们纵观靖难之役的始末会发现,劝朱棣起兵的有朱能,帮朱棣反击张昺、谢贵的有朱能,助朱棣控制北平的也有朱能。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接下来,在大型战场上,朱能的作用更加明显。
是年八月,朱允炆命老将耿炳文率军30万讨伐“燕逆”,耿炳文的大军到达真定,朱棣趁耿炳文立足未稳,先派张玉和朱能突袭雄县,生擒了 潘忠、杨松 两将,然后又趁南军渡河之际,击敌于半渡之间,耿炳文大败。
南军虽溃败退回到滹沱河南岸,但实力仍在,张玉、丘福等大将都认为穷寇莫追,唯有朱能展现悍将之风,《明史·朱能传》记载:
朱能仅仅带领30位勇士过河,跃马追赶南军。当时南军正在溃逃,朱能气势如虹,让南军甚是惊恐,耿炳文麾下数万兵马因为朱能的冲击而倒下,被踩踏蹂躏致死者甚多,投降者多达三千余人。
《答苏武书》中有一句话: “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朱能也配得上此语!
朱能的勇猛,让朱棣大喜 , 后者亲自写手札来奖励朱能。而后,朝廷派曹国公 李景隆 来代替耿炳文,朱棣带着张玉、朱能、丘福等精锐避开李景隆选择北上奇袭大宁。在大宁之战中,老将陈亨率近十万兵马来降,朱棣趁势控制了大宁,并且挟持宁王,将朵颜三卫纳入囊中。从此,朱棣有了和朝廷掰手腕的实力。
建文元年十一月,朱棣返京,在郑村坝和李景隆的大军遭遇。《明史纪事本末》云:
在两军交战前,朱棣将大军分为五队,朱棣命张玉、朱能等五人各率一路人马,张玉一马当先,直冲李景隆的中军大营,连挑七座营帐,朱能也不甘落后,越战越勇,李景隆麾下人数虽多,但不能抵挡张玉、朱能之勇,南军将士随即败走。
第二年,朱棣和李景隆在白沟河展开第二次决战。朱棣在这场战役的开始阶段并不占便宜。先是开国老将 郭英 事先在必经之路上埋了地雷,让朱棣的前锋营吃了大亏,然后南军名将 平安 绕到燕军背后展开突袭,朱棣的后营又损失惨重。这时,朱棣重整兵马,《明史纪事本末》云:
朱棣很好地发挥了麾下四大悍将的优势,他兵分四路,让 张玉 居中,让 朱能 和 陈亨 分居左右, 丘福 率骑兵在后方机动为援,分别冲击李景隆。
位于右路的陈亨遭遇了南军悍将平安,陈亨不是平安的对手,受重伤而还。朱能见状,冲到右路,主动迎战平安。史载:
朱能将平安打得节节败退,平安背后的军阵瞬间崩溃,逃跑之声如雷。朱能率领燕军一路掩杀,大胜而归。
朱棣能够取得白河沟之战的胜利,不排除有运气的成分,但归根结底还是燕军三军用命,朱能等人悍勇杀敌的缘故。
此战之后,南军元气大伤,李景隆单骑逃往德州。随后,张玉、朱能等人攻克德州,李景隆再逃往济南,众将再追至济南。若不是济南城有盛庸和铁铉死守,靖难之役或将提前结束。
朱能人生最出彩的部分,发生在东昌之战,然而,这场战争,却成了朱棣最伤心的一战。
东昌之战,是双方蓄势已久的大战,南军守将盛庸为了不让朱棣进城,带领兵马背城列阵。朱棣亲自率军冲锋,盛庸故意打开一个缺口引朱棣进入,然后号令三军合围朱棣。
与此同时,平安也率军前来驰援,朱棣瞬间陷入重围。阵外的朱能和张玉见势不好,赶紧冲入阵中救援,但盛庸好不容易围住朱棣,焉能轻易放手?包围圈越围越大,双方人马在阵中反复厮杀,不见天日。
朱能在战阵中大杀四方,终于找到精疲力尽的朱棣。朱能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朱棣,然后另外抢过一匹战马,给朱棣杀出一条血路,护送朱棣逃走。待朱棣回到本阵,朱能身上受伤十余处。
古人云, 功高莫过救主,计穷莫过绝粮 。朱能冒死将朱棣救出,让朱棣铭感五内。
不过,朱棣虽然得救,但大将张玉却战死阵中,实乃一大憾事。当时,张玉不知朱棣已被朱能救走,在阵中反复拼杀寻找朱棣,最终被盛庸围住,力竭而亡。
张玉和朱能皆是朱棣的臂膀,张玉之死,让朱棣痛哭不已,从此更加珍视朱能。由于老将陈亨此前因重伤医治无效死于北平家中,朱棣麾下的顶级战将,就只有丘福和朱能二人了。
建文三年三月,朱棣在北平祭奠阵亡将士,再次南下,在夹河之战,朱棣再遇盛庸。当时,盛庸备下了大量火器,但由于朱允炆下令不允许伤害燕王,盛庸因此不敢开枪。朱棣亲自带人在阵中猛攻,盛庸也不示弱,奋力抵抗,双方血战三四个时辰,朱棣麾下猛将谭渊当场战死。
正在朱棣受挫之际,朱能带领大军赶来,燕军士气大振,一举打败盛庸。《明史·朱能传》记载:
盛庸兵败,平安率军前来接应,朱能再一次打败平安。朱能顺势而下,追击平安至真定,又连续攻破常德、定州、衡水等城池,可谓锐不可当。
建文四年,朱棣带领朱能等人攻克东阿、东平、汶上,一路南下。然而,到了四月中旬,在平安、何福的夹击下,朱棣麾下的大将王真身亡,朱棣军心动摇。再加上朱允炆派徐达的长子 徐辉祖 领兵支援,徐辉祖有乃父之风,连连击败朱棣,接连的失败,让朱棣陷入尴尬的境地。
在接连的打击之下,众将有意退兵,朱棣也犹豫不决。但朱能却厉声喝住了众人。《明史》云:
朱能按剑对众人说道: 汉高祖刘邦十战九不胜,最终却得到了天下,我们此前已经连续胜利,现在遇到点小挫折就撤兵,便只能向他人称臣了!
朱能的话,鼓舞了众将,对朱棣的影响更大。朱棣下定决心,不再言退。
朱棣后来登基后,回忆起朱能这一番话,感慨万千,朱棣云:
“辅吾成大业者,(朱)能也!”
这句话,把朱能的功劳捧到了极致。若无朱能,朱棣可能再次退兵,到时候南军缓过气来,大事难图。
巧合的是,南京的朱允炆不信任徐辉祖,以“ 京师不可无大将 ”为由将徐辉祖调回南京。朱棣率众击败南军并生擒平安,接下来燕军攻打泗州。在泗州之战中,南军沿河布阵,朱棣命丘福和朱能带领数百名敢死队,逆行20里渡河,悄悄潜入敌后。丘福、朱能二将虽然只带了数百人,但个个都是身经百战之辈,在他们的冲击下,南军大乱,朱棣趁机得以取胜。
夺下泗州,朱棣渡淮河,下扬州,直逼京城。取得浦口之战的胜利后,朱棣在李景隆和朱橞的“帮助”下,进入金川门,正式入主南京。 4天后,朱棣登基,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
到了九月,朱棣在清理完建文旧臣后,开始大封功臣,《明史·朱能传》记载:
朱棣一次性封了四位公爵,即:淇国公 丘福 、成国公 朱能 、荣国公 张玉 (追封)、泾国公 陈亨 (追封)。在众多武将之中,朱能仅仅位列丘福之后,实为“ 靖难第二功臣 ”。
从燕王嫡系,到辅佐燕王起兵;从阵前杀敌,到临危救主;从激励众将永不言退,到靖难第二功臣。朱能完美地演绎了一员悍将在杀敌、救主、鼓舞士气方面的重大作用。
《名山藏》评价曰:
意思是,朱棣麾下的张玉、朱能、姚广孝三人,可以和朱元璋麾下的徐达、常遇春、刘伯温三人媲美。 把朱能比作摧城拔寨的常遇春,再合适不过。
然而,这样一位悍将,在永乐朝却未能久寿。因为朱能的归宿注定是在沙场上。
永乐四年,安南(古越南)陈朝的外戚发生叛乱,朱棣派往安南的使臣 黄中 、 薛岩 也被叛军所杀。朱棣大怒,派 朱能 为征夷将军,以新城侯 张辅 (张玉之子)、西平侯 沐晟 (沐英之子)为左右副将,率军八十万(可能有夸张的成分)征讨安南。
临行前,朱棣亲自到龙江为朱能践行,朱能表示: “臣等请伏天威,一举殄绝之!”
朱能出发的时候是永乐四年十月,等到十一月初,朱能送来消息说已到广西。朱棣对身边的侍臣说:“我对朱能的能力没有半点怀疑,只是担心他不适应南方的气候。”
怕什么来什么,半个月后,朱棣收到张辅送来的急报,说朱能因不适应南方烟瘴之气,病逝于军中。
朱能病逝时,年仅37岁,一代将星,陨落南疆。朱棣伤心欲绝,下旨追封朱能为 东平王 ,辍朝五日,谥“武烈”。(仁宗时,朱能被配享太庙。)
《明史》记载了一段关于朱能的话:
意思是,张玉战死之后,朱棣在军中的大事皆咨询朱能。朱能身高八尺,性格坚毅豁达,对朋友非常义气,对士卒也很友善。他被封为公爵后,也从来没有因贵而骄。将士们听闻朱能去世的消息,都痛哭流涕。
昔日常遇春在北伐的归途中病逝,年仅39岁,而今,朱能37岁死于南征的途中。 一南一北,大明两位战将的英年之殇,让后人扼腕。
笔者认为,朱能和那些南军的降将是不同的,他自幼便是朱棣的嫡系人马,跟随朱棣起兵应当被理解。 他的骁勇,他的忠贞,他的优秀品格,都足以决定他的 历史 地位。
朱能去世后,他的儿子 朱勇 袭承成国公爵位,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朱勇为先锋,在土木堡之变中,朱勇为保护朱祁镇而战死。而后,朱勇的儿子、第三代成国公 朱仪 参与北京保卫战,他历经4朝,被追赠为太师。
第四代成国公 朱辅 曾掌管中军都督府,随明武宗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此后,历代成国公皆受朝廷重用。在明朝中后期的勋贵中,成国公 朱家 仅次于 张家 (英国公)和 徐家 (魏、定国公),长期位于勋贵最顶层。
嘉靖、隆庆年间,第七代成国公 朱希忠 执掌兵权多年,曾39次替嘉靖祭祀圜丘,死后被追封为 定襄王 ,他将成国公一脉推向另一个高潮。
崇祯十七年,在李自成的大军攻打北京之前,崇祯帝召来第十二代成国公 朱纯臣 ,命他携带密诏辅佐太子。 这是明朝最后一位天子对成国公家族的信任,不料,在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朱纯臣打开朝阳门纳降,成了北京城内的第一批叛徒。
朱纯臣本以为他会得到李自成的重用,可李自成发现崇祯给他的密诏后,还是下令将朱纯臣处死。
天意昭昭,朱纯臣辜负了崇祯,更辜负了他的11代先辈,他的结局,不会引起后人的半分同情。只是可怜了朱能家族,11代人的忠贞,最后和明朝有始无终。
南明时期,小朝廷对其他勋贵家族屡有追封,唯有成国公朱家背负骂名。
十年辛苦砍柴,一夜烧个精光。 倘若朱能在天有灵,看到后辈如此,不知作何感想。
《左传》有云: 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不可能尽善尽美。一个家族不可能世代都是品格忠勇之人,成国公朱家也是如此。
笔者认为,朱能的功劳和朱纯臣的背叛,实际上是相对独立的两件事。 后人在谴责“贰臣”之时,不应该将和他有血缘关系的忠义之士也牵连进来。 朱能的功绩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朱家前11代人的对明朝的忠贞和贡献,应该得到后世的认可。
周朝开国功臣名单
1、商朝:开国第一功臣,伊尹备注:当时分不了文武。2、周朝:开国第一功臣,姜尚备注:当时分不了文武了。3、秦朝:开国文臣第一,李斯开国武将第一,王翦原因:李斯是统一六国的总设计师。王翦父子灭了五国。4、西汉:开国文臣第一,萧何(官方)开国武将第一,韩信原因:萧何与韩信都是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更是西汉开国功臣榜首(这个榜单,是韩信悲剧后的榜单,所以韩信就不参考此榜了)。5、新朝:开国文臣第一,王寻开国武将第一,严尤原因:新朝三公,大司徒王寻、大司马严尤,大司空王邑。6、东汉:开国文臣第一,邓禹(官方)开国武将第一,吴汉(官方)原因:邓禹、吴汉分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一、第二,刚好一文一武。7、曹魏:开国文臣第一,荀彧开国武将第一,夏侯惇原因:夏侯惇一般被认为是曹操集团仅次于曹操的那个人,地位应该犹在二曹之上。曹操文臣集团荀彧最突出,但是他是汉臣,反对开国。8、孙吴:开国文臣第一,张昭开国武将第一,周瑜原因:张昭是江东文臣领袖,周瑜则是少壮派代表。孙权:“非周公瑾,孤不帝也”9、蜀汉:开国文臣第一,诸葛亮开国武将第一,关羽原因:这两个没有意见吧。10、西晋:开国文臣第一,裴秀开国武将第一,石苞原因:西晋开国八公中,除开三老(郑冲、王祥、何曾),文武分别以这二人为首,裴秀有劝立司马炎为世子之功,石苞是劝进首功。另外候补,文臣荀勖,武将陈骞。11、东晋:中兴文臣第一,王导中兴武将第一,王敦原因:王与马共天下。12、刘宋:开国文臣第一,刘穆之开国武将第一,檀道济原因:刘穆之深受刘裕倚仗,更屡次在刘裕领兵在外时留守建康,并且总掌朝内外事务。檀道济是宋初第一名将,节制诸军。13、南齐:开国文臣第一,褚渊开国武将第一,王敬则原因:王敬则,萧道成第一心腹,杀宋后废帝。褚渊,文臣劝进首功。14、南梁:开国文臣第一,沈约开国武将第一,曹景宗原因:齐梁禅代之际,沈约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曾为武帝连夜草就即位诏书。萧衍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曹景宗,一直追随萧衍起兵,南征北战,为梁朝的开国武将之首。15、南陈:开国文臣第一,王通开国武将第一,侯安都原因:侯安都,追随陈武帝平定侯景之乱,参与袭杀王僧辩,数次击退北齐军,辅佐陈武帝建立陈朝,还拥立陈文帝,武将之首。王通,陈朝第一个宰相,也是陈朝前三个皇帝的首相。16、北魏:开国文臣第一,张衮(官方)开国武将第一,拓跋仪原因:张衮和拓跋仪皆位列北魏元从二十一功臣,张衮为功臣之首。拓跋仪为功臣宗室之首。17、东魏:开国文臣第一,高欢开国武将第一,高昂原因:高欢是东魏开国首功,这是不容质疑的。高欢自己可文可武,但在东魏已转入文臣丞相。除开高欢,东魏建立时,武将榜首是高昂吧,高昂可是正宗渤海高氏。18、西魏:开国文臣第一,宇文泰开国武将第一,李虎原因:西魏开国功臣八柱国排名: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宇文泰是西魏开国首功,这是不容质疑的。宇文泰可文可武,但在西魏已转入文臣宰相。除开挂名的皇族元欣,八柱国排位最高的就是李虎。贺拔岳奠基关中时的左右手就是宇文泰和李虎。19、北齐:开国文臣第一,杨愔开国武将第一,韩轨原因:杨愔辅佐高洋建立北齐,后又担任少帝高殷的顾命大臣。韩轨,一直追随高欢的老人,官至大司马,开国资历在北齐三大名将段韶、斛律光、高肃之上。20、北周:开国文臣第一,宇文护开国武将第一,于谨原因:宇文护是北周开国首功,这是不容质疑的。于谨有拥立之功,开国时的武将榜首。21、隋:开国文臣第一,高颎开国武将第一,韩擒虎原因:高颎是隋朝开国首功,这是不容质疑的。高颎可文可武,但主营文臣工作。除开高颎,武将榜首应该是韩擒虎。22、唐:开国文臣第一,裴寂(官方)开国武将第一,长孙顺德(官方)原因:唐元谋功臣前四名:李世民、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李世民因为后来登基,不入功臣榜,顺序下来,文臣第一裴寂,武将第一长孙顺德。23、武周:开国文臣第一,武承嗣开国武将第一,王孝杰原因:这个很难排。号称国老的狄仁杰,开国时还不是宰相。并且此人是一个李唐死忠,身在周营心向唐,说狄仁杰是武周开国功臣有些南辕北辙了。武周开国时,文臣之首就是武承嗣吧,好歹为武则天篡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武将当时谁榜首我不太清楚,但是最有名的是王孝杰。24、唐朝复辟(神龙朝):复辟文臣第一,张柬之(官方)复辟武将第一,李多祚原因:张柬之,神龙功臣榜首。神龙五王都是文臣,武将第一当推李多祚。25、黄齐:开国文臣第一,尚让开国武将第一,孟楷原因:尚让,黄巢政权的二号人物,开国第一功臣。孟楷,位列黄齐武将榜首。26、后梁:开国文臣第一,敬翔开国武将第一,葛从周原因:敬翔,朱温首席谋士,开国第一功臣。葛从周应该是开国时武将榜首。27、后唐:开国文臣第一,张承业开国武将第一,符存审原因:张承业尽心尽力辅佐李克用李存勖,主掌后勤,为后唐建立功臣第一,但是他反对李存勖登基。可惜是个宦官,进不了太庙。配享太庙的三大名将周德威、李嗣昭、符存审,只有符存审活着当了开国功臣,就选他吧。28、后晋:开国文臣第一,桑维翰(官方)开国武将第一,刘知远(官方)原因:后晋三大创业功臣:桑维翰、赵莹、刘知远。桑维翰居榜首,无论他有多少骂名,但是桑维翰在后晋的作用是无人能比的!刘知远是三大创业功臣唯一的武将,却也是灭亡后晋的第一人,很讽刺啊!29、后汉:开国文臣第一,苏逢吉开国武将第一,史弘肇原因:后汉太祖三大顾命功臣,苏逢吉、杨邠、史弘肇。苏逢吉居榜首,为刘知远首席谋士。史弘肇是三大顾命功臣唯一的武将。30、后周:开国文臣第一,王峻开国武将第一,王殷原因:郭威两大心腹,王峻掌政事,王殷掌军事。尤其王峻,为开创后周立下极大功劳,乃开国首功。31、南宋:中兴文臣第一,赵鼎中兴武将第一,岳飞原因:中兴贤相之首,赵鼎;中兴四将之首,岳飞。32、辽:开国文臣第一,韩延徽开国武将第一,耶律曷鲁(官方)原因:耶律曷鲁,辽朝佐命二十一功臣榜首。但佐命二十一功臣,辽史只记载了八个姓名,韩延徽也在其中。韩延徽对辽朝的文治十分巨大,当居文臣第一。33、金:开国文臣第一,完颜希尹开国武将第一,完颜斜也(官方)原因:辽王斜也,金衍庆宫二十一功臣榜首。这二十一人,大部分是武人,完颜希尹是少见的文人,女真文字的创制者。34、西夏:开国文臣第一,野利仁荣开国武将第一,山遇惟亮原因:山遇惟亮先后辅佐李德明、李元昊,首席军政大臣,为夏国建立打下坚实基础。但反对李元昊自立为帝,逃往宋国,却被宋国押送回西夏,被李元昊乱箭射死。野利仁荣,西夏建国前后创制各项典章制度,并发明西夏文字,当为文臣榜首。35、大理:开国文臣第一,董迦罗开国武将第一,高方原因:段思平起兵时,高方带头响应出兵,董迦罗为段思平的军师。开国后,高方为大理高氏的始祖,董迦罗为大理第一任宰相。36、蒙古:(成吉思汗朝)开国文臣第一,耶律楚材开国武将第一,蒙力克(官方)原因:蒙力克,蒙古建国八十八功臣榜首。成吉思汗尊其为父。蒙古萨满教首领通天巫阔阔出就是他儿子。蒙古开国时,没有文臣。成吉思汗后期最著名文臣就是耶律楚材。他以儒家治国之道提出和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37、元:(忽必烈朝)开国文臣第一,刘秉忠开国武将第一,伯颜(官方)原因:各版元朝从祀名臣,忽必烈朝第一人都是伯颜,当之无愧的建元第一功臣。有元一代,汉人位封三公者,仅刘秉忠一人。他对元代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元朝国号就是他命名的,也是元大都的规划设计者。38、明(洪武朝):开国文臣第一,李善长(官方)开国武将第一,徐达(官方)原因:明朝开国六国公,李善长第一,徐达次之。39、明(永乐朝):靖难文臣第一,姚广孝靖难武将第一,丘福(官方)原因:丘福,明朝靖难功臣榜首。姚广孝虽然不入靖难功臣榜,但妥妥的文官第一啊!
跟随朱棣靖难的功臣都有哪些
1、张玉
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升任都指挥佥事,并担任燕军先锋,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后为燕军中军主将,在郑村坝、白沟河两次击败李景隆。张玉最后为了救朱棣在被围困的时候力战而死,是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之一。
2、姚广孝
姚广孝是朱棣的谋士,足智多谋,善断敏锐。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3、朱能
朱能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燕王征漠北,骁勇善战。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俘虏平安等南军名将,收降十万南军,累功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
4、丘福
行伍出身,原为燕山中护卫千户,靖难之役时屡立战功,累升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位居功臣之首,后又加太子太师。最后在北伐鞑靼的时候因为轻敌而失败,最后战死。
5、刘才
跟随燕王靖难从战有功,封广恩伯,禄九百石,世指挥同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靖难
百度百科-刘才
百度百科-朱能
靖难功臣
靖难四大功臣如下:
1、张玉
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升任都指挥佥事,并担任燕军先锋,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后为燕军中军主将,在郑村坝、白沟河两次击败李景隆。张玉最后为了救朱棣在被围困的时候力战而死,是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之一。
2、姚广孝
姚广孝(1335—1418),幼名天禧,法名道玄,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主要策划者。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学说,后被太祖朱元璋选中,随侍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燕王朱棣的主要谋士。
3、朱能
朱能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燕王征漠北,骁勇善战。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俘虏平安等南军名将,收降十万南军,累功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
4、丘福
丘福(1343—1409),凤阳(今安微凤阳)人,明朝靖难名将。丘福原是燕王朱棣麾下的燕山中护卫千户,建文元年(1399),朱棣起兵靖难,丘福与朱能、张玉一同夺取北平九门,控制了北平城。白河沟战役,丘福率领精兵直捣南军中坚。
丘福:靖难之役功臣之首,却在战败而亡后被剥夺爵位,家人遭流放
张玉、朱能、丘福是在靖难之役武将中发挥功劳最大的三位。三人都是在征战的过程中去世,一生都在征战疆场,为明成祖朱棣效力。相对于张、朱二人来说,丘福的遭遇显得更悲凉一些。其他二人在去世后都得到了追封,封妻荫子。而丘福去世后却不仅自己的爵位被剥夺,其妻子、后代都被流放。是朱棣不顾旧情,还是丘福咎由自取呢?两者其实都有。 丘福起于军伍,很早便已跟随朱棣。不过他当时地位不高。到靖难之役开始之时,他也只是一名千户。不过在当时朱棣兵马奇缺,千户已是比较重要的军事力量了。他与朱能、张玉三人夺下北平九门,获得首功。这也奠定了他们后来在朱棣大军中的地位。 后来在真定大战时,丘福率奇兵突入子城。白沟河之役,率精兵直捣中军。夹河、沧州、灵璧等战役中,他都是先锋。之后盛庸率水师战舰数千艘于淮河阻挡了朱棣大军的南进之路,丘福与朱能率领数百人,向西跋涉二十里,从上游偷偷渡过淮河,然后突然出现在盛庸军后。在前后夹击下,盛庸惊惧,弃战舰而逃。大军因而夺取战舰,顺利渡过淮河,离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更近了一步。 丘福虽是武将,但是他很懂得谦让,且不争功。他的谋略不如张玉,武勇与朱能相差不远。但是每次将士取得战功,都争相告诉朱棣,唯独丘福等众人禀报完之后才说。朱棣尤其看重他的这一点。他曾对人言:“朱将军之功,我自知之。”也因此,当朱棣登基后,将丘福的功劳排在了第一位。他被授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被封为淇国公,食禄二千五百石,被授予世券。朝堂之上论政,武臣中,朱棣都是首先询问他的意见,乃武臣朝班之首。 当然丘福被定为功臣之首,还有一个原因是张玉在靖难之役中战亡。如果他还活着,以他的勇猛和谋虑,应该位列丘福之上。 永乐三年,元朝后裔孛儿只斤·本雅失里在太师阿鲁台的支持下成为可汗。永乐六年,朱棣遣使招降。永乐七年,朱棣再次派遣给事中郭骥前往劝说。 本雅失里则直接将郭骥斩首,表明自己的决心。朱棣得知后勃然大怒,立刻命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领十万大军前去讨伐。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为左、右副将,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 丘福勇猛有余,智谋不足。朱棣也知道他的这个缺点。在发兵之前,他郑重告诫丘福:“行军一定要谨慎。到开平以北,即便不便贼寇,也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随即应变,不可执拗。一次不能成功,可以再次发兵。”总之就是要他谨慎为上,千万不要中了蒙古军的计谋。等大军开拔之后,朱棣又多次发去敕书,告诫丘福,军中如果有人说敌人易取,一定不要听信。可见朱棣对他实在有些不放心。当然也可以看出朱棣对此次出兵非常重视。 丘福到达塞外之后,亲自率领数千人到临朐河南打探敌情,结果遇到了一队游骑。他们在将其击败之后,获得一名蒙古军的尚书。从他的口中,丘福得知本雅失里在此三十里之外驻扎。丘福大喜,当即决定率领这几千人前去逮捕他。部将劝说等大军集结之后再行前进,丘福执拗性子上来了,部将怎么劝说都无用。 丘福以这位尚书为向导,率军直接来到了本雅失里的营帐外,在不明敌情的情况下发起了进攻。丘福攻战两日,每次战斗,敌军失败退走,渐渐地丘福越来越深入。 这时副将、参将都已发觉了敌人是在诱敌深入,极力劝谏。李远建议,就地扎营,夜晚多燃火炬、鸣炮,白天出奇兵与之交战,让对方摸不清己方兵力,等大军集结后再一举将其歼灭。丘福这时已经有点魔障了,谁的话都听不进去。李远又将朱棣的诏旨摆出来,丘福仍是不听。他厉声对两人道,违命者斩。将士不得已只得跟随他一起发动进攻。结果,众人陷入敌人大军包围,王聪战死,丘福及众将被俘遇害。十万大军在失去统帅后,全军覆没。 消息传回之后,朱棣痛心疾首,决定御驾亲征。而丘福也被他剥夺了爵位,妻子、儿子等一众家人都被流放至海南。 从这个过程来看,丘福真乃是一十足的莽夫。按理说,他随朱棣打仗多年,又有靖难之役的历练,即便没有学过兵法,也应该有一定的军事智慧。敌人诱敌深入,这么简单的迷局,他都没有识破。在众将都在劝说之下,仍然我行我素,这样的结局,也是理所当然。真不知道,在与建文帝大军作战时,他又是如何取胜的。可能真的是建文军太弱。 从朱棣的一连串告诫来看,朱棣其实已经知道他的问题所在。但是他仍然选择以之为主帅,应该是出于无奈。张玉在靖难之役时已逝,朱能则在讨伐安南的战役中于军中去世。朱棣手头实在无可用之大将。《明史》称,朱棣在丘福去世后,无可用之将的情况下,只得御驾亲征。看来丘福为主将出征本身就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十万大军,这对于朱棣来说,是个非常巨大的损失。所以当他得知战败后,便直接对其丘福进行了最严厉的处罚。 当然这其中还有另一方面原因。丘福因为是武将,与汉王朱高煦走得非常近。两人其实性格上非常像,都是有勇无谋,都是一介莽夫。渐渐有结党的趋势。他也曾多次在朱棣面前提出改立太子之事。废立太子,这历来是皇帝的逆鳞所在。皇帝可以问,但是大臣不能主动提及。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般这种情况都会遭到皇帝的反感。而且武将与藩王走得太近,这更是容易让有过篡逆经历的朱棣更加警醒。可能在此之前,他已经对丘福有一定不满了。战败之事又太过严重,两者作用之下,导致了丘福的结局。 当然丘福已经去世,朱棣念在他的功劳上,虽然不能够在封妻荫子,至少也可以让他的妻儿过个平常人的生活。流放之刑其实有些太过。 参考文献:《明史》。
明靖难功臣有谁
淇国公 丘福 爵除。成国公 朱能 追封东平王,谥武烈。世袭。子勇,平阴王。孙希忠,赠定襄王。孙纯臣,赠舒城王。荣国公 张玉 追封河间王,谥忠武。世袭英国公。子辅,赠定兴王。孙懋,赠宁阳王。成阳侯 张武 追封潞国公,爵除。泰宁侯 陈珪 追封靖国公。世袭。武安侯 郑亨 追封漳国公。世袭。保定侯 孟善 追封滕国公。世袭。同安候 火真 爵除。镇远侯 顾成 追封夏国公。世袭。靖安侯 王忠 爵除。武城侯 王聪 追封漳国公。爵除。永康侯 徐忠 追封蔡国公。世袭。隆平侯 张信 追封郧国公。世袭。安平候 李远 追封莒国公。成安侯 郭亮 追封兴国公。世袭。思恩侯 房宽 世袭指挥使。兴安伯 徐祥 世袭。武康伯 徐理 爵除。襄城伯 李濬 世袭。新昌伯 唐云 世袭指挥使。崇安侯 谭渊 追封。世袭新宁伯。应成伯 孙岩 世袭。富昌伯 房胜 世袭指挥使。忻城伯 赵彛 世袭。云阳伯 陈旭 爵除。广恩伯 刘才 世袭指挥同知。忠诚伯 茹瑺 爵除。顺昌伯 王佐 爵除。平江伯 陈宣 世袭。定国公 徐增寿 初封武阳侯,世袭。永春侯 王宁 停袭。广平候 袁容 停袭。富阳候 李让 追封景国公。停袭。丰城侯 李彬 追封茂国公。世袭。泾国公 陈亨 世袭宁阳候。金乡候 王真 追封宁国公,世袭成山候。清远伯 王友 爵除。荣昌伯 陈贤 爵除。安乡伯 张兴 世袭。遂安伯 陈志 世袭。永新伯 许诚 世袭指挥使。西宁候 宋晟 世袭。安远候 柳升 世袭。建平伯 高士文 嘉靖爵除。宁远候 何福 爵除。恭顺伯 吴允诚 世袭恭顺候。广宁伯 刘荣 爵除。安阳候 郭义 世袭指挥使。阳武候 世袭。会安伯 金玉 世袭指挥使。永顺伯 薛斌 世袭。武进伯 朱荣 世袭。安顺伯 薛贵 世袭。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