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为什么说苏轼的“一树梨花压海棠,苏轼定风坡的赏析》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说苏轼的“一树梨花压海棠”是文化人在耍流氓,这句诗究竟流氓在哪里
“梨花”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老先生,“海棠”意思是正值青春的少女。这句诗就是指老夫少妻的婚姻,就是“满头白发的人”压着“羞涩如花的人”。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很老的牛,吃很嫩的草。
现在流传的版本都是说苏轼写这首诗,是用来形容张先八十多岁纳妾。张先八十多岁,当然是满头白发。小妾十八岁,自然笑靥如花。故事中说张老先生后来活了88岁,小妾八年中给他生了两儿两女四个孩子。张老先生死时,小妾哭得死去活来,没几年也抑郁而死。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老牛吃嫩草”的事大多数是不赞成或者排斥的。比如杨振宁教授与翁帆的事,人们大多甚为不解。
一个好端端的姑娘,学历很高,颜值很高,要素质有素质,要品貌有品貌,要才学有才学。何必非要找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子?就算他什么都好,年龄是客观现实,再好能相伴几年?他入土享福了你怎么办?剩下大半辈子,孤独终老?那还不如最初不嫁呢。日后再嫁?还能遇到理解你这一段老夫少妻的婚姻的人吗?
前段时间有新闻传出,说是杨老教授终于对他的部分遗产作出安排,意思是他死后对翁帆的后半生有所安排。这些年,为了他死后翁帆可以再嫁,他们没要孩子。对于翁帆的未来,我们只能拭目以待。对于这种老夫少妻的婚姻我们不敢苟同,也不便于妄加评论。
只能说:婚姻好不好,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最清楚。就如同鞋合不合适,只有脚最清楚。
苏轼定风坡(莫听穿林打叶生)的赏析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中集中了儒道佛思想的大文学家大诗人大词人。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命运的起伏面前,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人生的道路上漫步轻吟、自得其乐。“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和“世间无常,多少事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佛性有妙,古今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减不增”的禅宗妙悟异曲而同工。
苏轼的一生,既是面对现实奋力拼争的一生,也是摆脱名缰利锁超然物外的一生。宋朝文艺界那可怕的流言击不倒他;新党旧党争相流放折磨不死他;那些忘恩负义的文艺流氓奈何不了他。他始终坚守着中国文人的最高道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顺境时平静而不嚣张;处逆境中随遇而安但不消极;如日中天之际不害人;凄风冷雨之时不媚人;居庙堂之高时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时乐天知命。这简直就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是一个在艰难世事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文人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有人说,佛家要求人以出世之身怀入世之心,道家提倡人以入世之身行出世之事,而儒家则以入世之身行入世之事。这个实在有点绕,用通俗的话说,儒家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事,道家教我们如何修身,而佛家教我们如何养心。而苏东坡完美地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融会贯通,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更重要的体现在他对生命的体认和感悟上。在六十四年的人生苦旅中,儒家思想给了他金刚怒目猛志常在的百折不挠、积极奋进的力量,佛老哲学给了他身处逆境超然物外自我解脱的胸怀。在命运扼住他的咽喉之时,他没有像屈原一样绝望跳江,没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像陶渊明一样退隐山林逃避社会,而是“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
“一树梨花压海棠”,究竟什么是“流氓文化”
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句话最早出自苏轼之口,是用来调侃好友的一句诗。并不是用来写景的,有那么一丁点偏向于调侃的意味,所以被分划分到流氓文化之中,但只是一种玩笑式的定义。
最早北宋苏轼用一首诗调侃自己的好友,张先。简单的事情经过就是张先是苏轼的好友,在他80岁的时候娶了一个18岁的媳妇,也就是所谓的老牛吃嫩草,一树梨花显然指的就是张仙的满头白发,压海棠,显然指的就是18岁的媳妇,这句诗是用来调侃张先的。因为他们平常的私交关系非常不错,张先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为此还作诗一首向他们炫耀,所以苏轼就有了这首调侃之词。
以至于到后来这首诗逐渐演变成形容男女关系之间年龄的巨大差异。或者说数量的巨大差异,但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指年龄的巨大差异导致为世俗所不认同,虽然说这首诗在最早的语言环境之中,历史背景之下,张先和他18岁的媳妇关系非常好,以至于张先去世之后,他的媳妇没有几年也郁郁寡终,可能确实有超过年龄的恋爱,只不过这句诗放到现在却有那么一点不太合时宜。所以说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流氓文化的根源,这首诗只是表面看起来很有文化内涵,但实际上理解了他的意思之后,就会发现这是一句调侃之词。
苏轼是北宋非常有名的诗人,他的诗包罗万象。有写景的,有写诗的,有书怀的,自然也有朋友之间去传达情感,而进行日常交流的一些东西,因为对这些大诗人来说,写一首诗只不过是兴致突然来了罢了,不需要进行什么特别深远的构思,因为诗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雅,或者说必须焚香祷告,洁衣沐浴才能够做出一首好的诗,对于这些大诗人来说只是随性而为罢了,不必太过在意。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