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苏轼后人,苏迈的介绍》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苏轼后人

苏轼有四子:长子苏迈、次子苏迨、三子苏过、四子苏遁,无女。

苏迈,字伯达。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被捕入狱,苏迈随父入京照顾。元丰六年被命为江西饶州德兴尉。1091年,被命为房州军事推官知河间事。绍圣四年苏迈被任命为韶州仁化令。苏轼在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苏迈扶其父灵柩至河南汝州郏城,后随苏辙居颖昌。

苏迨,字仲豫。娶欧阳修孙女、欧阳叔弼之女为妻。幼时体弱多病,聪颖异常,颇好诗词。平素不喜欢入仕做官,后承父恩授承务郎。1126年卒,死时五十六岁。

苏过,字叔党。政和二年出监太原税,政和五年知偃城县,宣和五年权通判中山府,卒于镇阳行道中,年五十二。苏过能文,亦善画。

苏遁,妾朝云所生,未满周岁而卒。

苏轼有孙13人,其中苏过长子籥、次子籍,苏迈长子箪、次子符有些许记载。

而现如今,关于苏轼的延续后代是很难考证的,苏轼的家谱也并没有完整的遗传下来,因为当时北宋的情况,苏轼本身就遭到了压迫,所以目前只能考证苏轼后代在如今的地域分布。据考证一些直系后代应该在今天的广州广东和江苏宜兴一代,但是考证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留下来的只有那不完整的家谱,经历后世的变故很难考证。

标签: 苏迈什么

返回目录

苏迈的介绍

苏迈,北宋人,字维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苏轼长子,尝为酸枣尉(《苏轼文集》卷六八《书迈诗》)。1113年(政和三年),55岁苏迈在苏家湖,常携于孙到岳父吕陶隐居处萧县居住,至1119年(宋徵宗宣和元年)三月十五日,苏迈卒于萧县皇藏峪龙岗泉。康熙版《德兴县志》载其“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

返回目录

苏迈和黄庭坚是什么关系

师生。苏迈是苏轼的长子,黄庭坚实际上是苏轼的门生,黄庭坚教给苏轼儿子的治学哲理,有指导解惑之恩。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返回目录

苏轼和苏迈到黄州为什么

苏轼和苏迈到黄州苏轼被贬黄州,直接原因是“乌台诗案”,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王安石变法时的新旧党争1. 被贬黄州 我常常在想,倘若没有乌台诗案,倘若没有被贬黄州,那历史上只会有一个宋朝开国百来年第一才子苏轼,而不会再有千年以降人2. 适应与转变 到了元丰三年五月,东坡的家眷由子由护送至黄州。 当地太守算是苏轼的粉丝,想着自己的偶像落难,自己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于是他把3. 从苏轼到苏东坡 现在苏轼一大家子都来到了黄州,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那时是真没钱啊,俸禄又基本上断了,他把家中犄角旮旯翻了个遍

返回目录

北宋苏轼长子苏迈简介,王润之对苏迈好吗

人物生平

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苏轼判登闻鼓院,直史馆,苏迈随父在京读书,五月,母亲王弗逝,次年祖父苏洵逝,8岁苏迈随父、叔婶扶丧出都,返眉山,后在眉山读书。

1068年(宋神宋熙宁元年),苏轼除服后,续娶王弗堂妹王季章(王润之),10岁苏迈受王季章抚养,同时亦受乳母任采莲抚养,1069年冬,迈随父、继母、叔婶回京读书。1072年(熙宁五年),迈又随父在杭州读书。1075年(熙宁八年),迈再随父在密州读书。

1077年(熙宁十年)三月,十九岁的苏迈,经苏轼向殿中侍御史吕陶求婚:“里门之游,笃于早岁;交朋之分,重于世姻。某长子迈,天资朴鲁,近凭一艺于师传。贤小娘子姆训夙成,远有万石之家法。聊申不腆之币,愿结无穷之欢。”迈娶吕陶公女。次年(1078年)八月生一子箪。

1081年(神宗元丰四年),对试策进士第。1082年(元丰五年),迈妻吕氏病逝,葬黄州。

1084年(元丰七年),迈授饶州(今江西省鄱阳湖东)府德兴县尉,六月初九丁丑日,同父至齐安湖口石钟山下,公分路赴德兴任。期间,迈遵父嘱,立志为民,身体力行,尽职尽责。

苏轼《与陈季常书》云:“长子迈作吏,颇有父风”。《德兴县志·卷八》谓,迈公有政绩,后人立‘景苏堂’仰之。

1085年(元丰八年)正月,迈续娶石康伯之女。三月,苏轼告病蒙准,迈随父到徐州养病,城南立业‘苏家湖’庄。

1086年(元v元年),苏符生。初秋,迈罢德兴任,责授酸枣县令。

1089年(元v四年)改任西安县丞,因朝中程颐政岐而途中诰免。

1090年(元v五年)十月,授雄州防御推官,知河间令。

1094年(绍圣元年),罢河间令回‘苏家湖’。

1096年(宋哲宗绍圣三年),迈上书求职韶州仁化令,获准。于是,趁赴任之机,将自己家眷和苏过家眷都搬至惠州。后又因韶惠相邻迥避谪籍而不得上任。

苏轼在给王古的信中说:“小儿授仁化,又碍新制,不得赴,盖韶、惠亦邻州也。食口猥多,不知所为”。轼贬琼,苏迈只好寄居惠州,挑起家庭重担。

1100年(元符三年),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自琼北归,提举成都玉局观,自广州后迈陪父北行,至常州,轼逝,遵父愿,乘舟护柩经准汴赴汝州,并迁继母王润之灵柩来汝,与父合葬于汝州郏县钓台乡上瑞里(后人称小峨眉山)。

1104年(崇宁三年),苏迈在汝州除服后,回苏家湖居住。

1107年(大观元年),知嘉禾令(嘉禾为秀州,治嘉兴)。苏过有《送伯达兄赴嘉禾令》诗:“五岁卧箕颖,分甘一廛氓”。

1112年(政和二年),罢嘉禾令,回苏家湖。携孙前往颖州看望叔父苏辙。苏辙有《喜侄迈还家》诗一首。

1113年(政和三年),55岁苏迈在苏家湖,常携孙到萧县皇藏峪龙岗泉岳父吕陶隐居处居住,至1119年(宋徵宗宣和元年)三月十五日,苏迈卒于萧县龙岗泉,终年六十一岁。

苏遵苏迈遗愿,葬萧县城南小龙岗东无艳泉主穴龙头之上。

苏迈娶吕氏,续娶石氏,侧室李氏、高氏,子六:长箪,次符,三a,四笋,五笈,六笙。女适紫微舍人刘仲武。

生年考证

苏过《斜川集·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述:“长兄年五十有三,犹为州县吏。”苏过此叙作于1111年(政和元年),上朔五十三年,苏迈当于1059年(嘉v四年)生于眉山。

轶事典故

(一)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本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 绝命诗 ”也广为流传开来。

(二)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担当团练副使。这是一个闲差使,43岁的苏轼得以有闲经常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说古论今。有一天,父子俩不知怎的竟谈到了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经注》等古书中找出许多说法,如“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音徐歇”。对这些说法,苏轼都觉得是牵强附会,实不可信。苏迈想找其它书,苏轼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凭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看来,石钟山这个问题,还必须实地考察求实才能解决呢!”

“石钟名称由来”这一问题,在苏轼父子俩的心中一悬就是5年,一直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才有了解决的机会。是年六月初九丁丑日,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省鄱阳湖东)担任县尉,48岁的苏轼送他到湖口,顺便带着苏迈一起考察石钟山。白天,庙里的和尚叫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间挑了其中的一二块石头来敲打地,父子俩当然不相信。月光明亮的当晚,父子俩乘着小舟来到山的绝壁下,沿着山脚寻找。寻到一个地方,只听见一阵阵清畅高扬的声音,“噌 如钟鼓不绝”,原来,这里的山脚下遍布石窍,大小、形状、深浅各不相同。它们不停地受到波涛撞击,所以才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宛若周景王的无射钟,魏庄子的歌钟,庞大乐队中的钟鼓齐鸣一般……父子俩此刻终于恍然大悟:这才是“石钟”名称的由来啊!

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能抓住父子俩同探石钟山这件事,谆谆告诫儿子苏迈:“石钟”名称由来,此事本不难明白,只须实地考察就行了,由于一般人不肯去下这功夫,宁愿到书本里去寻找答案,而浅薄的人又往往附会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来解释,最终以讹传讹,使本不难明白的事千百年来不得明白。你应当切切记住,“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为让儿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实”的重要性,苏轼又提笔撰文。于是,苏迈乃至后人就读到了出自苏轼笔下的名篇《石钟山记》。

(三)砚为石质可以镌刻文字,所以历代文人大家每获一砚,几乎都要在上面刻一段文字,称为砚铭。

苏迈二十四岁时,被朝廷任命为饶州德兴县县尉。这是苏迈第一次赴任,苏轼与儿子苏迈在江西湖口分别。临行,苏轼赠送一方砚给苏迈,砚底刻有铭文两句“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意思是,用他来学习圣贤的道理要如饥似渴;用他来习写文章,要不停地进步,时出新意令人吃惊;用他来记录和治理财务要时常想着给予他人;用他来书写狱讼公文要时时想着放人生路。这是苏轼对即将赴任的儿子的勉励。苏迈也未负父亲的厚望,康熙版《德兴县志》载其“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德兴旧志将苏迈列入名宦之列,宋时造有苏堂,以示对苏迈的怀念。

墓地

苏迈墓位于安徽省萧县皇藏峪北侧无艳泉小龙岗。

返回目录

苏迈驱动器怎么恢复出厂设置

1、首先按M键调到P02,按回车确认,显示P02.00后调到3。2、其次先按上键调到1,再按移位键调到3,按回车确认。3、最后就可以将苏迈驱动器恢复出厂设置了。

返回目录

苏东坡是不是有两个傻儿子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称为“三苏”,他生前有多位红颜知己,那么苏轼一生有几个儿子呢?苏轼儿子的结局各是什么?下面通过他们的简介来了解一下。苏轼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苏迈、次子苏迨、三子苏过。苏迈简介苏迈,字维康,苏轼长子,为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所生。眉州眉山人,1059年出生,1065年,苏轼判登闻鼓院,直史馆,苏迈随父在京读书,5月,母亲去世,8岁后在眉山读书。1068年,苏轼娶王弗堂妹王季章为妻,苏迈由王季章抚养。1077年,十八九岁的苏迈娶吕陶公女为妻,1078年生一子箪。1082年,苏迈妻吕氏病逝,葬黄州。1085年正月,苏迈续娶石康伯之女,他还有两个侧室李氏、高氏。苏迈历任饶州德兴尉、房州军事推官、知河间县令。1107年出任嘉禾令,1112年,罢官嘉禾令,回苏家湖。1113年,55岁苏迈在苏家湖,常携孙到皇藏峪龙岗泉岳父吕陶隐居处居住,1119年三月十五日,苏迈卒于龙岗泉,终年六十一岁。苏迨简介苏迨,苏轼次子,初名叔寄、竺僧,字仲豫,又名苏昺,苏炳,苏鼎,1070年出生,母亲王季章(王闰之),1093年以苏昺之名任饶州太常博士,1094年以苏鼎之名考中哲宗绍圣元年甲戊连科捷进士,授朝汉大夫,后来被贬参广东省政,乐居番禺韦涌南边坊。钦宗靖康元年卒,离年57岁。苏过简介苏过,北宋文学家,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苏轼三子,为王闰之所生,从小到三十岁都在父亲身边长大。所以,苏过不仅能诗能文,而且擅长书法绘画,被誉为“小坡”。父亲苏轼去世后,跟着叔父苏辙居颍昌。1112年,监太原税,1115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去世,逝世后葬于河南郏县。

返回目录

苏轼后代

苏轼后代是苏遁、苏过、苏迨、苏迈。

大儿子苏迈,是苏轼的原配王弗所生,26岁就考中进士,和父亲一样,颇有树绩,为人诚恳,见到人无不说他有他父亲的风范。1077年(熙宁十年)三月,苏迈十九岁,苏轼亲自作书向殿中侍御史吕陶求婚:“里门之游,笃于早岁;交朋之分,重于世姻。某长子迈,天资朴鲁,近凭一艺于师传。贤小娘子姆训夙成,远有万石之家法。

二儿子苏迨,为苏轼第二位夫人王润之所生,24岁就考中进士。但是他并不在仕途不求进取,淡泊名利,一生追求学术研究,是大儒张载的三大高足之一。据苏氏族谱记载,苏迨1093年以苏昺之名任饶州太常博士,1094年以苏鼎之名考 中 哲宗绍圣元年甲戌连科捷进士,后因谏元祐学术,贬参广东省,钦宗靖康元年卒,离年57岁。

三儿子苏过,19岁就考中了举人。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曾应礼部试,未第。绍圣元年(1094),轼谪惠州,四年,复谪儋州,皆随行。元符三年(1100),随父北 归 。轼卒后,依叔父苏辙居颍昌(今河南许昌),营湖阴地数亩,名为小斜川。徽宗宗和二年(1112),监太原税。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苏过逝后葬于河南郏县。

第四个孩子苏遁,为苏轼的小妾兼红颜知己王朝云所生。从《苏轼全集》中苏轼写于1084年的诗《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名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可知,干儿是苏遁的小名,生于元丰六年。

返回目录

苏迈物流可靠吗

迈集联物流有限公司可靠,属于正规靠谱的公司。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21日,注册地位于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法定代表人为周群飞。经营范围包括许可项目: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生产(Ⅱ类医疗器械)(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公司是靠谱的,有限公司是专门的劳务服务公司。经查至今未出现过经营风险,也无任何异常信息、行政处罚等,,赞也很多。。。

返回目录

苏轼儿子叫什么

长子苏迈,次子苏迨,三子苏过,四子苏遁(妾王朝云所生,未满周岁而卒)。1、苏迈(1059年—1119年),字维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活在北宋时期,苏轼长子,生母为苏轼的第一位妻子王弗。尝为酸枣尉(《苏轼文集》卷六八《书迈诗》)。1113年(政和三年),55岁苏迈在苏家湖,常携孙到岳父吕陶隐居处萧县居住,至1119年(宋徽宗宣和元年)三月十五日,苏迈卒于萧县皇藏峪龙岗泉。2、苏迨(1070——1126年),苏轼次子,初名叔寄、竺僧,字仲豫,曾任宋承务郎、饶州太常博士、进士、朝汉大夫、参广东省政、朝散郎、尚书驾部员外郎。苏迨著有《正蒙序》、《洛阳论议》。3、苏过(1072-1123),北宋文学家。字叔党,号斜川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市)人。苏轼第三子,时称为小坡。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曾应礼部试,未第。绍圣元年(1094),轼谪惠州,四年,复谪儋州,皆随行。元符三年(1100),随父北归。轼卒后,依叔父苏辙居颍昌(今河南许昌),营湖阴地数亩,名为小斜川。徽宗政和二年(1112),监太原税。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苏过逝后葬于河南郏县。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